310歲國槐做架竿搭瓜棚 奢侈

一棵古老的國槐被附近居民當作架竿。

盛夏時節,周圍郁郁蔥蔥,但這四棵古樹一絲綠意都沒有。羅喬欣攝

古樹下雜亂堆放著水泥等建材。

310歲國槐做架竿搭瓜棚 奢侈

“拿古樹搭瓜棚不合適吧?”近日,西城區讀者向本報反映興華胡同的古樹保護問題。7月3日記者來到興華胡同,看到17號門前有一棵古老的國槐被附近居民當作架竿用,利用樹身搭起瓜棚,瓜秧已經沿著廢電線往上攀爬一兩米高。

該國槐位于胡同北側。樹干直徑大約有一米左右,四周圍著一圈一米高的金屬柵欄。樹身上掛著一張紅色的金屬牌。牌子上的內容顯示:此樹為一級古樹,名稱國槐,年代是清朝,樹齡約310年。牌子是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于2017年制作。有人利用古樹的樹干樹枝、柵欄和附近的屋檐作支點,將舊木條、竹竿和鐵絲橫七豎八地搭成一個五米長、三米寬、三米高的瓜架。

記者看到,胡同內還有幾棵直徑一米左右的二級古樹,距今約110年。但唯獨這棵310歲的“老壽星”被人為綁上“緊箍咒”。希望有關部門早些為古樹“松綁”,讓其繼續為后人遮陰避暑吧。

幼兒園中一級古樹成枯木 可惜

“村里有棵老槐樹,好幾百年了。”房山石樓鎮的村民向本報反映,“前些年旁邊一戶村民蓋房,鋸斷了一根粗枝。這些日子旁邊另一戶村民蓋房,又把石灰等建筑材料堆放在樹下。都知道石灰是強堿,會燒死植物的。”

根據讀者的線索,記者近日驅車來到房山石樓鎮的夏村。在村民指引下,記者在一處工地旁找到這棵古樹。這是一棵老槐樹,樹干緊貼著一戶村民的院墻,遠遠看去,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可樹下雜亂堆放著幾十袋水泥、磚頭瓦塊和一口大水缸。破袋的水泥就依靠在樹干上,樹根周圍都是建材的粉塵。

雖然沒掛牌,據同行的一位專業人士評估,樹干直徑一米左右,推測樹齡大約二三百年。雖然長勢不錯,但樹干基部裂開一人多高、十多厘米寬的裂縫,中部出現十多厘米的空洞,可見對面透光,而且樹皮有些區域還出現了霉變。樹冠旁邊就是一棟新蓋的二層小樓,由于一根粗大的枝丫妨礙蓋樓,已經被砍斷,部分樹皮剝掉2米多長。一位村民辯解稱,是因為樹枝先枯死,蓋房時才砍斷的。

村里的老人介紹,夏村是一個老村子,歷史悠久。村里的古樹不止這一棵。村口也有一棵古樹,村民因為剮斷了一些樹枝被罰了款。而工地上這棵古樹樹齡更長,據一位老人說,他爺爺小時候就有這棵國槐。

還有熱心村民告訴記者,村幼兒園里還有四棵古樹,可惜已經死了。于是記者七拐八繞地找到了這所幼兒園。從外觀看,幼兒園像是這幾年新建的,設施嶄新。地面鋪著綠色的塑膠地面,擺放著色彩鮮艷的游樂設施。院子中間是一塊幾十平方米的綠地,綠地里種著四棵筆直的大樹。盛夏時節,周圍郁郁蔥蔥,但這四棵樹一絲綠意都沒有。

近距離觀察,才看到這四棵古樹已經枯死有一段時間了,雖然樹干依舊筆直挺拔,但樹枝掉落殆盡。記者在其中兩棵樹上看到了斑駁的樹牌。一棵上寫著“古樹一級,側柏,北京市園林綠化局2007年制”,另一棵上寫著“古樹名木 二級 00651 北京市林業局”。四棵樹被一米高的黑色圍欄圍著,里面還加裝了4米高的白色圍欄,圍欄頂部水平向外延展,鋪設了圍網。看樣子是為防止枯枝掉落砸傷孩子。

專業人士說:“如果早期出現大量枯枝掉落,就說明古樹出現了嚴重問題,如果能及時發現救治就好了,太可惜了!”

校園角落發現千年臘梅 幸運

同樣古樹不同的命運。6月初,一則消息傳來:在北京展覽路的外交學院里發現了一棵千年古臘梅。

千年古臘梅什么樣?記者興沖沖地來到現場一睹芳容。在學院北門附近一處不顯眼的綠地里,幾位工人正在做消防工程。綠地里雜亂地種植著一些喬木和灌木,乍一看,記者竟沒從中認出臘梅。由于臘梅屬于叢生灌木,在高大的喬木掩映下并不起眼,但這株臘梅長勢良好,郁郁蔥蔥,看不出一絲衰老的頹勢。

專家稱,生長在北京外交學院主樓西側綠地的古臘梅樹,樹冠南北10米、東西8米、樹干地徑0.93米,冠型勻稱、枝條健壯、盤根古雅,是北京地區難得一見的化石級老樁臘梅。如果證實其樹齡上千年,那就能把北京地區古臘梅栽種歷史向前至少推進五百年以上。

為了解古臘梅的歷史,記者而后來到了北京植物園。在櫻桃溝的天王殿門口,找到了“京城臘梅之冠”。天王殿介紹中提到:“殿東側有一叢古臘梅,相傳植于唐代貞觀年間。”相比而言,外交學院發現的古臘梅的地徑和樹冠都不亞于這棵“京城臘梅之冠”。具體鑒定結果還有待專業部門的認定。外交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按照正常程序上報,早日給古樹掛牌,同時請專業的古樹保護單位給臘梅做科學保護。羅喬欣 丁杰

相關鏈接

古樹名木保護相關規定

《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

第十二條 禁止下列損害古樹名木的行為:

(一)刻劃釘釘、纏繞繩索、攀樹折枝、剝損樹皮;

(二)借用樹干做支撐物;

(三)擅自采摘果實;

(四)在樹冠外緣三米內挖坑取土、動用明火、排放煙氣、傾倒污水污物、堆放危害樹木生長的物料、修建建筑物或者構筑物;

(五)擅自移植;

(六)砍伐;

(七)其他損害行為。

第十三條 對影響和危害古樹名木生長的生產、生活設施,由古樹名木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有關單位或者個人限期采取措施,消除影響和危害。

第十四條 制定城鄉建設詳細規劃,應當在古樹群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保護古樹群的生長環境和風貌。

第十五條 建設項目涉及古樹名木的,在規劃、設計和施工安裝中,應當采取避讓保護措施。避讓保護措施由建設單位報古樹名木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未經批準,不得施工。

因特殊情況確需遷移古樹名木的,應當經市古樹名木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辦理移植許可證,按照古樹名木移植的有關規定組織施工。移植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4萬余株古樹名木換發“身份證”

據媒體報道,從2018年上半年起,北京市園林部門開始為全市4萬余株古樹名木換發新版“身份證”,如今這項工作已接近尾聲。掃描新版“身份證”,市民不僅可以獲知古樹的身高、胸圍、種植年代等基本信息,還能了解背后的歷史故事。

為摸清古樹名木家底,做好新版“身份證”的換發工作,這次調查范圍包括北京16個區以及11個市屬公園、5個林場。工作人員對每個村、每個街道、每個單位的每一株古樹名木,進行現場實地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古樹名木的具體位置、樹種、權屬、特點、樹齡、古樹等級、樹高、胸圍、冠幅、立地條件、生長勢、生長環境、現存狀態、古樹歷史、管護單位、管護人等。

記者手記一棵樹 一座城

“這真美啊!以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能再造出一個或幾個祈年殿這樣的建筑,但怎能再造出具有500年以上樹齡的古柏林呢?怎能再造出這樣的氛圍呢?”這是基辛格1971年第一次訪華參觀天壇時的感慨。據說他每次訪華必來天壇,竟一共來了十次之多。

正如基辛格所說的“氛圍”,在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中,建筑和植物兩者相傍相生,互為映襯,構成一個整體,兩者的和諧之美是一種景致,更是一種意趣和情懷。然而,古建筑的價值日漸深入人心,但古樹名木這個活體文物的價值,卻容易被人們忽視;或者只意識到其生態和景觀意義,卻難理解其歷史和文化價值。

一棵上千年的臘梅意味什么?植物學者說,臘梅是原產于中國中部的名貴觀賞植物。遙想當年,也許是在唐代,究竟是誰千里迢迢把一棵臘梅帶到北方?當年的阜成門一帶是哪位達官顯貴或文人墨客的宅邸?種下這棵臘梅是為觀賞,還是追思懷古?這棵臘梅見證了京城千年的風風雨雨,有多少故事可以訴說?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一棵樹往往意味著一處水草豐美的棲息地,她為一群遷徙的族群提供了庇護。從一棵樹,一間房,一群人,逐漸衍變為一座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生不息。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樹,成為一種永恒的標志,無論華夏子孫繁衍多少代、遷徙到多遠,她都是子孫魂牽夢繞的根祖。

可見,一棵古樹價值連城。人們總愛拿古樹名木和古建筑類比,但有所不同的是,古樹不能復建,不易修復,所以更需要人們的關注和保護。

北京是世界上古樹數量最多的城市,一棵棵古樹承載著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深厚歷史文化記憶。作為生活在古都北京的市民,我們更應該熱愛和關心身邊的每一棵樹,和這些古樹名木相守相望。讓參天古樹延續生命,也讓我們這座古都的文脈不斷傳承。(羅喬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