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青年"的迷茫:回家鄉,還是“漂”?

什么是“小鎮青年”?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宏艷認為,它一方面指現在生活在小鎮的青年,另一方面指從小鎮走出來的青年,“這部分青年是一個獨特的群體,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向左走就是大城市,向右走就會回到家鄉”。

是擠進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漂”著,還是回歸小城市?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中國青年網打造的談話類視頻節目“兩會青年說”,開篇就聚焦青年就業創業,邀請不同行業的“小鎮青年”“北漂”創業代表,講述自己的青春奮斗故事。

“我當時的錢只夠在北京把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這三所學??纪炅?,實在沒有路費再去上海參加考試。非常幸運的是,我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回憶起參加“藝考”的日子,青年演員李光潔覺得,上大學是“小鎮青年”的起點。

在演員這條路上,1981年出生于河南平頂山的李光潔沒少吃苦頭。“您好,我是中戲的學生,這是我的資料,您看如果有合適的角色請聯系我。”拿著簡歷到招待所挨個敲劇組工作人員房門的情景,他至今記憶猶新。

有一年冬天在北京大興拍戲,劇組的服裝組組長看李光潔凍得可憐,就讓他到服裝車上去睡會兒。“我就鉆進服裝車,拿一堆衣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結果李光潔不知道睡了多久,等餓醒的時候已經是下午3點,“飯車早就走了,附近也沒個小賣部啥的,那時候更沒有外賣,只能生扛”。

對于曾經吃過的苦頭,李光潔倒挺樂觀,“那個時候覺得苦,其實后來再看就覺得不算個事兒”。

90后女孩楊麗麗也當過“北漂”。她曾和七八個人擠在潮濕的房間里睡上下鋪,受了委屈悄悄躲在被窩里哭一場,再暗暗給自己打雞血,“沒準兒下一份工作還不如這個,要做一行愛一行”。

堅持了3年,楊麗麗還是決定回到家鄉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自主創業。回首那段青春歲月,楊麗麗最先想到的是“感謝”:“那段時間磨練了我的個性,讓我學到很多東西,那份工作我一直干了3年,直到回到家鄉自己創業,其實它對我以后的發展幫助特別大。”

“北漂”創業者姬巖在北京生活了17年,2018年返鄉創業,在北京、西安兩地經營著自己的公司。經過多年拼搏,他總感覺,只有回到北京才能睡個踏實覺。

孫宏艷曾對這些“小鎮青年”做過研究,發現像姬巖這種特別有歸屬感的人是極少數,“沒有歸屬感的才是大多數,我把他們叫做‘雙重邊緣人’。”她解釋說,這部分青年,在北上廣這種大城市,覺得自己不屬于這里,認為這是“別人的北上廣”;回到家鄉,又覺得家鄉也不是他的家鄉,“這就體現出家鄉和大城市在文化、人際關系、獲得感上的落差”。

而這種歸屬感并不是擁有一個北京戶口就能解決的。李光潔到現在也沒太注意過要怎么辦理積分落戶。楊麗麗說,即使現在給她一個北京戶口,也很難找到那份歸屬感。“一次加班到凌晨,在回去的路上站在霓虹燈亮起的北京街頭,很迷茫,感覺城市里那么多盞燈,沒有一盞是為自己亮的”。那種失落和思鄉交織的感覺,楊麗麗到現在想起來依然眼圈泛紅,她說:“如果有好一點的機會的話,還是想回到家鄉發展。”

孫宏艷曾在大學生中做過調查,問他們畢業后最愿意去哪兒。很多學生的回答都是,愿意去武漢、南京、杭州這樣的城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支持青年創業提供了眾多有力舉措:“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將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政策擴大至所有企業。制定支持雙創深入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

姬巖就曾兩次返鄉創業。他坦言,第一次有點“逃離北京”的意思,第二次回到家鄉西安創業,則是一種戰略需要。作為創業者,姬巖想要在家鄉尋找更多發展機遇,比如“一帶一路”的機遇。而作為一名在北京安家的“小鎮青年”,他也承認:“北京的土壤很好,能夠吸收到很多綜合性營養。”

他覺得,“漂”過之后再返鄉創業的青年,一定要檢測好自己的“DNA”:“自己在個人經歷、資源、教育背景、從業經歷方面,到底適合哪一塊,作出的選擇是否適合當地。”姬巖強調:“要先給自己一個好的定位、一個真切的認知、一個好的創新空間,再邁出創業這一步。”

對于在大城市生活工作過的“小鎮青年”來說,回到家鄉發展是不是就意味著“敗了”?

楊麗麗頂著周圍人“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回來待不住”的置疑,克服了資金不夠、人手不足的困難,創辦了自己的麥秸畫工作室。她在家鄉發展蒙古族特色手工藝品,帶著鄉親們一起制作麥秸畫,再收購村民制作的半成品進行加工。她不只承擔起文化傳承的使命,還幫助家鄉的貧困鄉親增加收入。

孫宏艷在調查中發現,很多青年表示愿意回家鄉創業,但真正把這個想法落實到初步計劃的只有不到10%,有計劃并有實際行動的僅占2%。

最終沒有返鄉的原因是什么?很多青年向孫宏艷反映,主要原因還是“大城市”和“小鎮”之間的落差。比如覺得大城市機會更多、更公平,但是成本太高,所以他們想回到家鄉。但是回到家鄉又覺得受到很多局限。“‘小鎮青年’有幸福感,他們也摸到了‘天花板’。”孫宏艷說。

楊麗麗也坦言,自己感覺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那么對于青年來說,在返鄉就業創業過程中如何打開“天花板”,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青年返鄉創業,最需要什么樣的支持?

孫宏艷分析,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資金、知識、經驗,以及政策方面的幫助。而群團組織,比如共青團,其實為青年提供了很多創業就業的機會,包括實習崗位,“像大學生村官相關政策、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這些都為青年敢于追夢提供環境,讓他們更有序地參與創新創業”。

關鍵詞: 小鎮青年 迷茫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