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好少年”寒假生活掃描

  文敏和母親一起擇菜。
  本報記者 程 煥攝

編者的話

自強陽光的留守女孩劉佳,喜愛發明的科技少年周洲,熱衷傳統文化和志愿服務的舒文靜……2018年,中央文明辦等部門評選出兩批共20名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引導廣大少年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從小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些“好少年”日常生活中什么樣?寒假期間的學習生活是如何安排的?讓我們看看他們寒假里的一天……

四川瀘縣二中舒文靜——

“每年過年前,我都寫春聯送給小區居民”

1月31日,四川瀘州,寒風料峭,貧困戶趙家倫家里暖意融融。“一帆風順合家歡,萬事如意滿門福”,時逢新春,瀘縣二中學生舒文靜為趙家倫送去了一副自己手寫的春聯。

“每年過年前,我都寫春聯送給小區居民。”這個梳著干練短發的17歲女孩說,為社區居民義務寫“福”字和春聯已成為她志愿服務中的一項。

在爸爸的熏陶下,舒文靜從小就喜歡上了書法。最近,她鉆研起了隸書中的金龍體,“這種字體包含剛柔并濟、陰陽協調等理念,要用心感受。”舒文靜說。熱愛書法,也為她帶來榮譽,2018年,舒文靜獲得第十五屆全國墨彩杯書畫比賽特等獎。2018年8月,她作為中國青年代表,赴俄羅斯介紹中國書法藝術。31日下午,舒文靜又來到附近的居委會,“社區有不少留守兒童,我想帶著他們一起學書法……”

南京市竹山中學周洲——

“我喜愛小發明,想當個科學家”

“老師,為什么往兩張紙中間吹氣,紙張會貼在一起呢?”“要解開這個問題,我們就先從小實驗做起……”

1月27日上午,南京市竹山中學初二學生周洲和興趣小組的小伙伴們,來到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向一位老師請教問題。“這就是流體力學。”老師為大家講解。

少年周洲對科技發明的喜愛從小就萌芽了。在學校開設的科技創意課程培養下,周洲對提高黑小麥產量提出了播種參考意見,這個成果還獲了獎。當天下午,周洲和小伙伴們又來到了南京科技館,開啟他們新的科學之旅……

“面對學業壓力,擠出時間來研究科技發明,不是件容易的事。”父親周興全坦言,在別的孩子過周末的時候,周洲還在研究自己的小發明。“我喜愛小發明,想當個科學家。”少年的眼中閃耀著希望。

北體大中國足球運動學院羅逸涵——

“希望長大后,我能代表國家參賽”

“加油!這里!快傳……”1月28日的陜北,寒冷刺骨,志丹縣高級中學的足球場上不時傳來少年們的呼喊。身著橙紅色球衣的14歲少年羅逸涵飛奔在球場上,停球、盤帶、過人、射門……

在當地,羅逸涵小有名氣。2018年4月,原在保安中學讀書的他被選拔進北京體育大學中國足球運動學院,這次寒假剛到家,他又主動聯系啟蒙教練馮海浪,進行足球訓練。

“小時候體弱多病,誰能想到我現在最愛踢足球。”夢想的背后是無數艱辛和傷病。所幸,在父親的鼓勵和堅持下,小羅的“足球之路”沒有中斷。

2018年夏,他隨同國家領導人參加了俄羅斯世界杯開幕式,從盧日尼基體育場球員通道走出的一剎那,小羅突然感覺肩上有了一份責任:“希望長大后,我能代表國家參賽,踢進世界杯。”

湖北鄂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李端林——

“我喜歡看書,它能帶給我力量”

1月24日,鄂州鄂城區燕磯鎮茨塘村,15歲少年李端林如往常一樣,早起、洗漱、打掃庭院、讀書寫字……

先天失聰的李端林生活在無聲世界里。“你只是一個小男孩,和其他成千上萬個小男孩沒什么不同。”走進李端林家時,他正將《小王子》里這句話工整地謄寫在本子上。“我喜歡看書,它能帶給我力量”,李端林用手語說。

“小時候特別孤單,我不會說話,沒法跟小朋友玩兒。”幸運的是,2011年,他被送到鄂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從此癡迷在無線電的世界里。“他學習有股拼勁兒,別人休息時,他仍在實驗室研究電路。”李端林的老師董志群說。

努力沒有白費,學習電子電工課程半年后,李端林獲得多個獎項,也成為2015年鄂州市第四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最年幼得主。“我想成為黃大年那樣的科學家,用科技報國。”李端林在紙上寫道。

重慶永川區萱花中學劉佳——

“我多干點活兒,外婆就不那么累了”

1月23日上午,見到14歲的劉佳時,她正在寫作業。簡易的書桌搭在陽臺上,墻上一張《學習規定》字跡清晰:當天作業不過夜,做完作業要洗碗、拖地……

臨近中午,劉佳起身到廚房做飯。淘米,切肉片……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飯菜就端到了外婆面前。“平時我多干點活兒,外婆就不那么累了。”

劉佳是個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她和外婆相依為命,洗衣做飯,樣樣都行。外婆教導她:“多讀書才能走出‘窮窩窩’”,她始終銘記在心。“長大后想當老師,溫暖更多人。”劉佳說,她很喜歡茅盾的《白楊禮贊》。“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劉佳的誦讀充滿著力量。

貴州興仁縣民族職業技術學校文敏——

“我要節省點,給媽媽買個新年禮物”

1月24日,貴州興仁潘家莊鎮迎來久違的晴天。雖是寒假,15歲姑娘文敏早早起床,她今天要帶患有疾病的養母去鎮上置辦年貨……“再便宜10塊錢好不好?”“小姑娘真厲害,賺你的錢可不容易喲。”來到鎮上,文敏首先為養母添置了棉鞋和保暖內衣。“在學校圖書館勤工儉學每月能掙800元。我要節省點,給媽媽買個新年禮物。”

“養父早逝,家里就剩我們娘倆了,團圓才有年的味道。”放寒假那天,文敏把養母從福利院接回家過年。半年前,她放棄上普通高中,到興仁縣民族職業技術學校讀護理,養母也在政府關心下被安排到福利院養老。

夜幕降臨,文敏開始復習功課。“現在媽媽有福利院照顧,我也能安心多上幾年學,畢業后爭取當名護士,用自己的勞動,回報大家的關愛。”

(本報記者王明峰、姚雪青、張丹華、程遠洲、劉新吾、程煥)

■專家觀點

他們眼里有光芒

“新時代好少年”應該是什么樣?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孫彩平教授說,“好少年”折射了一個時代社會期許的青少年精神面貌,“他們應該眼里有光芒,心里有世界,腳下有行程,身上有功夫”。

成長于新時代的廣大青少年面臨更加多樣化選擇,如何發展自身興趣?南師大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建議,青少年發展興趣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如此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各方面有很多變化,父母和老師需要了解其成長的特點,不斷學習、調整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劉秀英認為,好少年的成長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更多好少年的出現也有賴于此。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