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授老技藝 描繪新生活

  楊光成在繪制楓香染圖案。
  王 煜攝

貴州惠水縣雅水鎮播潭村,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布依族村寨。1951年出生的楊光成打記事起,祖輩父輩們就一直圍著山上的老楓香樹和院子里的染缸忙碌。13歲那年,父親一句稀松平常的“你也來幫幫忙”,便把他和楓香染牢牢地綁到了一起。

楓香染,一項在當地流傳了數百年的傳統技藝。將楓香樹脂混合牛油熬制成特殊涂料,用毛筆在棉布上繪出蝴蝶花鳥等精美圖案,再經藍靛浸染、沸水脫油等工序,一塊普通白布就煥發出了青花瓷般的神韻。對布依族女子來說,如果能有一套楓香染制品陪嫁,在婆家人面前會顯得更體面。長期以來,楓香染作為一種祖傳絕技,只在家族內部秘密傳承。

“當時還是小孩,只是覺得好玩,沒想過責任如此重大。”入了門的楊光成才認識到,一向隨和的父親竟然還有嚴苛的一面,好在從小耳濡目染,他對楓香染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3年后,楊光成已經能獨立完成整套工藝流程,逐漸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每次趕集,都要牽兩三匹馬去馱白布回來加工,我的手藝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到上世紀90年代,大量物美價廉的輕工業產品涌進村寨,村民們對楓香染制品的熱情不復當年。那幾口染缸一步步被摞到墻角“安享晚年”,家里持續了上百年的祖業眼看著要關張了。“父親臨終前拉著我的手,叮囑我無論如何要讓楓香染傳承下去。”楊光成說。

2006年,貴州省舉辦民間工藝評選活動,楊光成終于等來了機會,他重新拾起了老本行,精心制作一幅楓香染作品,并一舉拿下全省十大民間工藝美術精品獎。不久后,楓香印染技藝還被收錄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光成確定為代表性傳承人。

“不能再藏著捂著,只有讓楓香染走出家門,才能擺脫失傳的危險。”楊光成打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訓,將這項神秘的技藝帶進了鎮里的中小學課堂,傳到了農村技能培訓班……他還成立了楓香印染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助老鄉們通過學習這項工藝實現脫貧致富。“最欣慰的是,有不少年輕人愿意學,而且他們更懂得如何讓楓香染得到創新發展。”去年,楊光成的女兒從貴陽回到老家,用自己的美術專業知識,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的背包、服裝等楓香染制品。

“一位客商找到我家,一口氣訂600幅作品,要求3天內交貨,我當即就拒絕了這筆生意。”楊光成說,雖然楓香染在逐步走向商業化模式,但決不意味著拋棄傳統來將就市場。“楓香染需要全手工完成,如果使用化工原料和機器生產,那就是砸楓香染的招牌。”

目前,已有10多名弟子得到了楊光成的傳授,楓香染技藝將在他們手中再現生機。“楓香染也是民族的和國家的,只要真心想學,我愿意無保留傳授。”楊光成說,自己從不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因為只有在競爭的環境下,楓香染才會在創新中實現傳承。

關鍵詞: 技藝 新生活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