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書記 暖了小南河

  冷菊貞(左一)在為游客介紹小南河村特色農產品。
  本報記者 方 圓攝

  小南河村村民在冷菊貞帶領下發展鄉村旅游。
  冷菊貞攝

 

 

第一書記兩年任期到了,眼看著和冷菊貞書記同一批來的其他村的第一書記紛紛“打道回府”,小南河村的村民著急了。

這天,冷書記正在屋里琢磨葵花籽油的銷路問題,村里的貧困戶楊俊華老人進了門。以前楊俊華家里困難,生活沒有著落,冷書記幫著她養起大鵝,現在光賣鵝蛋就有不少收入。“冷書記,我現在生活挺好的,這是700塊錢,你收下,能不能別走了?”聽著老人的話,冷菊貞愣住了,她忍住淚水,一字一頓地說:“大娘,錢你收回去,我不走,我帶大伙兒搞的項目,還有旅游,都剛支起架子,村子還沒富,我不能撒手不管!”

“冷書記留下啦!”去年底,得知第一書記冷菊貞留任的消息,小南河村沸騰了。村民們爭相挽起冷書記的手臂。“冷書記,你不走,我們有福了!”

小南河村位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曾是有名的貧困村:200多戶村民窩在貧瘠的崗子地,靠種玉米為生,幾條泥土路,一片土坯房。村窮人心散,打牌、喝酒幾乎就是全部的農閑生活。

2015年末,在雙鴨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的冷菊貞,來到小南河村任第一書記。踏入這片古樸的村落,她看到了“窮”,但也發現了“美”:這里有巍巍大頂子山、清澈的山泉河,還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風格的木刻楞老屋大院和傳統“匠人”老豆腐匠等東北民俗、人文資源。

“我把小南河村淳樸的自然和民俗風貌圖片發到攝影愛好者微信群里,很多人都說太美了,一定要去。”愛好攝影的冷菊貞說,“我就冒出一個想法,這些在農民眼里不值錢的東西,不正是攝影愛好者和城里人眼里的寶貝么?把這些資源利用好,把鄉村旅游搞起來,鄉親們不就能富了嗎?”說干就干,冷菊貞自掏腰包購置花布、窗花、燈籠等物品,成立農家旅游協會,打造傳統工藝家庭作坊、民俗游玩項目……從前與世隔絕的小南河村從此敞開大門迎接八方來客。

起初,一些村民并不看好她的想法,覺得是“瞎折騰”。為此,冷菊貞挨家挨戶做工作,誰家有活就到誰家去幫忙,連春節都在村民家里幫著拍照、包餃子,“我品出來一個理兒,就是大年三十那天,無論去誰家都會笑臉相迎,這是做群眾工作的好機會!”

在大頂子山下種花吸引游客,一直是冷菊貞想做的事,“選來選去,最后選了向日葵,既能觀賞,還能榨油,實在不行還有葵花籽!”去年夏天,百畝向日葵花競相開放。冷菊貞拿起相機,拍下花海美景,在她的推廣下,一撥撥攝影者慕名而來。“小南河村有種古樸的美,不虛此行!”來自哈爾濱的攝影愛好者韓健說。

冷菊貞鏡頭下的美景,成了小南河鄉村旅游最響亮的代言。任職兩年來,小南河村共接待省內外游客2.6萬余人,營業收入160余萬元;還注冊了4件37類商標,推出辣椒醬、葵花籽油等農產品;村民們走出大山,參加全省的農產品展銷,在哈爾濱的中央大街設立了農產品專柜,銷售額達10萬余元。現在村里農忙農閑已分不大清,打牌喝酒的少了,講奮斗、追求好日子的多了。

上級批復了冷菊貞的申請,繼續任小南河村第一書記。“小南河村已經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得好好干。”冷菊貞笑笑說。

■記者手記

傾情融入找準出路

初識冷菊貞,是在2016年夏天,當時她到小南河村才半年,就讓那里有了不小的變化。不久前,再見冷菊貞,她添了白發、皺紋,原本白皙的雙手也變得粗糙干裂;沒變的,是骨子里透著的干勁兒。

冷菊貞的朋友圈里,“小南河招商簡介”“小南河古村落改造意向效果圖”“葵花籽油宣傳頁”等內容日日更新,招商電話、銷售熱線,全留著她的號碼。她這個第一書記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戶戶,讀透了村民的脾氣秉性,最終因地制宜,為小南河村量身定制了發展模式。她把自己融入了小南河村,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村民們也從她的一言一行中,悟出了好日子要靠奮斗得來的道理。

關鍵詞: 南河 書記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