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圖書館行業在數字化、網絡化等方面展開了不少探索,上海圖書館便是全國最早試水數字化的圖書館之一。今年公共圖書館法正式施行后,將為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帶來怎樣的發展指引,圖書館又該如何應對挑戰?近日,記者專訪了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回溯上圖探索路上遇到的障礙與瓶頸,收獲的經驗與取得的成就,為的是更能讀懂中國圖書館行業的數字化未來。
——編者
數字化的昨天:提升了便利性,但遭遇數字閱讀的挑戰
說起數字化與圖書館的關系,人們形成的印象,就是挑戰大于機遇。但其實,圖書館的數字化應用,早在數字化閱讀興起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圖書館行業信息化、數字化應對的水平,在目前整個中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相對是處在前列的。”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坦言,之所以人們會有不同的觀感,主要還是因為“承受的壓力不一樣,對這個行業數字化程度的期待與要求更高。”
1996年上圖新館開放,在全國首批引進了國外較為先進的圖書館系統管理軟件。在電腦還是稀罕物件的時候,讀者來到上圖,已可以使用計算機檢索書目借閱了。2000年開始,上海圖書館又在全國率先開始建設“一卡通”借閱系統,2010年底,上海市中心圖書館“一卡通”實現市區(縣)、街道(鄉鎮)基層服務點全覆蓋。“一張IC卡,讓紙質書的借還在上海這座城市互聯互通起來,人可以走進所有圖書館,書也可以還到任何圖書館。”陳超介紹。
便利性的提升,帶來圖書館服務效能的倍增。10余年來,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的流通量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6年,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總流通量超過6555萬冊次。從這個角度而言,說圖書館行業是我國最早享受到數字化紅利的行業之一,并不為過。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各種閱讀新載體紛紛涌現,大多是電子產品;各種閱讀新樣態更迭頻繁,大多為數字呈現。公共圖書館,似乎正離讀者越來越遠。2017年,上海圖書館系統總流通量數據首次出現微跌,下降了10余萬冊次。對這個變化,陳超并不吃驚,“很大程度還是數字閱讀帶來的沖擊。最近5年,上海的成人‘一卡通’流通量一直在負增長,之前整個數據沒跌,是因為在校青少年的流通量一直很高,拉高了數據。”
順應閱讀方式的變化、離讀者近些再近些,公共圖書館發展必須直面數字化的考卷。如今,多數國外圖書館都建成了數字內容管理平臺,方便用戶利用。而目前在中國,這一塊正是如今圖書館行業的短板之一。
數字化的今天:資源海量,但整個數字出版呈現碎片化業態
說起圖書館的數字化,讀者很容易想象的一個畫面是:不用跑到圖書館,通過如今已有的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終端,就能享受到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海量服務內容。
這是一個相當理想而誘人的畫面。這要求我國圖書館的數字化探索,將不再囿于傳統的業務管理模塊,而是進一步展開數字資源的加工與傳播,為公眾提供全文數據庫和多媒體信息處理、圖文查詢等服務。簡單地說,就是實現館藏數據與數字化載體內容之間的鏈接,成為一個真正的數字圖書館。然而,這種變革,至今并沒有真正出現。
不是沒有努力。擁有全球數量最多中文家譜原件的上海圖書館,就將自己的優勢資源利用起來。2016年在全國公共圖書館界率先推出基于關聯數據開放的數字人文服務——“家譜知識服務平臺”,公眾足不出戶,在網上就可以進行6000多種家譜的全文瀏覽和檢索。
客觀來看,以開放的姿態將館藏資源充分進行數字化輸出,是公共圖書館履行社會責任的題中之義;但若想將外部數字資源整合接入圖書館,就很難了。
“整個數字出版業態還是碎片化的,沒有統一而完整的各方利益保障平臺。”陳超說,“沒有一個廠商愿意把自己最有價值的版權資源打開來,提供面向讀者的遠程服務。他會限制你只能打開多少次,只能在固定的端口。非要買遠程服務,那就是天價。”
這也直接造成公共圖書館很難采購到市場熱銷、讀者喜愛的數字內容。即便采購到,也難以提供遠程服務。“上海圖書館每年的采購資金1.3億,僅次于國家圖書館,其中30%—40%用于數字資源,投入的資金是足夠的。”陳超感慨,“但花了錢,讀者體驗還不好。”
比如,上圖很早就開始試水電子書,但幾乎所有廠商都把閱讀資源綁定在自己平臺上,讀者得先借閱讀器,不同廠商還要主推自己的閱讀器……“擔心盜版影響紙質書銷售,沒有出版社愿意提供裸數據,于是都建自己的小平臺。圖書館沒辦法整合,一個個信息煙囪高高林立。”陳超坦言。“數字閱讀要做好,光靠公共圖書館單兵突進是不行的,市場規律擺在那里。”
數字化的明天:尊重規律、用好資源,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怎么理解公共圖書館法對于公共圖書館未來數字化發展的意義?或許,應該換個思路來看。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明確指出: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加強數字資源建設、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獻信息共享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服務。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剛認為,對于未來的圖書館而言,更為現實的意義還是在于提升服務效能,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來推廣閱讀,拓寬服務范圍,覆蓋更多人群。“公共圖書館法強調的是公共圖書館要提供‘優質服務’,數字化能夠幫助圖書館的,更重要的在這一點。”金武剛說。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范并思認為,作為公共圖書館,在數字化時代更應該強調的是保障更多公民使用數字資源的權利,并努力提高公民的信息素養。“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數字化時代發展,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鑒別分析泛濫的信息,這是公共圖書館未來應該更多關注的事情。”
“在數字化剛剛興起時,我們的確很著急,希望自己趕快跟上去,要為讀者改變。”陳超說,“但是現在,我們的想法更務實了,我們要尊重市場規律,充分了解市場,讓市場為我所用,用好市場中已有的資源,而不是單打獨斗。”
現在,上海圖書館通過微信平臺,開辟市民數字閱讀網站的微閱讀頻道,每周為市民更新7本適合手機閱讀的優質電子書。
微閱讀頻道還將定期進行閱讀分享、線上讀書會、線下實踐等互動活動。而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的圖書查詢功能早在2015年就已在微信和支付寶平臺上線,廣受歡迎。
“這一輪數字化,一定會走向智能化、智慧化,圖書館一定要把準這一方向。”在陳超看來,人類的信息化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電發明后,一開始是沒有電網的,要造發電廠。信息化也是這樣,原來自己買服務器,現在是數據云——人類就是這么進步的。”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高臺縣新壩鎮中心衛生院紅崖子分院多措并舉積極推動醫共體建設工作2022-01-16
- 福田人:先核酸再買藥!這39類藥品需到定點藥房購買2022-01-16
- 馬術運動拓開鄉鎮農牧民致富路2022-01-16
- 城東湖街道向先進社區“看齊”2022-01-16
- 在巍巍長城間守望(青春日記)2022-01-16
- 注意!福州市中心這條路出行有變2022-01-16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