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出發,讓好技術扎實落地

提起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蘭,不管是同事,還是十里八村的莊戶人,都豎起拇指:“李主任可是咱莊戶人的貼心人啊!”作為朔城區農技推廣第一專家,李淑蘭常年奔波在鄉村田間,為朔城區糧食產量“十三連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實踐出發,讓好技術扎實落地

“干咱這行,得不斷去實踐,要常去村里走走看看,多和莊戶人聊聊談談。”作為基層一線的農技推廣人員,李淑蘭心懷農村,心系農民,讓好政策和新技術實實在在地惠農利民。

2016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取消之后,由于庫存過大,玉米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當地農民不知種什么好,十分迷茫。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李淑蘭意識到,應該盡快帶領大家調結構、搞轉型。為此,她到處收集信息、請教專家、深入各地調研,根據朔城區各地不同的資源環境和地理優勢,指導農民增加飼草作物種植面積,同時在全區大面積引進種植效益好的中草藥、花生、藜麥、小雜糧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訂單農業,使朔城區的種植結構發生很大轉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農戶們都很欣慰:“有李主任為我們操心,咱心里就踏實了。”

農民腰包要鼓,田間也要“綠”。過去幾十年,地膜覆蓋技術因其抗旱保溫性好等優點,深受老百姓歡迎。然而近年來,膜上種植造成玉米出苗不整齊、播種速度慢、易早衰,尤其是人工放苗用工量大、地膜不易回收而造成白色污染等問題越來越突出。

從前年開始,李淑蘭利用各種渠道,大力宣傳和推廣玉米膜側播種技術,與膜上種植相比,這種技術不僅克服了以前在播種中的缺點,而且用膜量少、起膜回收容易,在全區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不忘學習,鋪就農技推廣“高速路”

工作近30年來,為了更好地與農民需要對接,李淑蘭不斷摸索和創新農技推廣的方式,始終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在她的帶領下,朔城區農技推廣工作始終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

只有“備好課”,才能給農民“上好課”。在各類農技培訓班的教室里,經??梢砸姷嚼钍缣m認真聽講的身影。她不僅自己帶頭學,還要求單位的同志也要學。她常對同事們說:“咱搞農業的,知識結構得不斷更新,需要不斷地學習。這可是一輩子的事。”在她的帶動下,縣鄉村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大大提高。

李淑蘭的“備課筆記”是沉甸甸的——先后主編并出版《朔城區耕地地力評價和利用》《現代農業基礎理論》《農業實用技術》等書,每年撰寫論文發表在各大刊物上。她經常親自編寫培訓教材、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冬春農閑時節深入全區,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每年為農民編印和發放大量培訓資料技術“明白紙”。

2009年以來,李淑蘭利用網絡,鋪就了農技推廣的“高速路”。在朔城區,開設了擁有4000多戶科技示范戶的12316短信平臺,及時快捷地為農民提供應季信息;發動農技人員每人承包一個村,手把手教會農民運用網絡書屋,讓農民自主接收新知識。

為了讓農戶直接接觸到農技前沿,李淑蘭還經常邀請省內各大科研院所的專家來當地為農民作培訓指導,并組織示范戶去現場實地觀摩,親身感受新技術的運用。

憂農民之所憂,解農民之所惑。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李淑蘭在農技推廣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先后獲得了山西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但她依然那么淡然而執著,“只有讓田地綠了,農民富了,我的工作才算真正做好了。”

關鍵詞: 技術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