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農信社工作人員與農民交談,了解生產情況和貸款需求。
“雜糧王國”“黃金養殖帶”“優質糧果帶”……這些特色是山西農業的亮麗標簽,但背后也有“小散弱”的尷尬。
破瓶頸、補短板,山西省農村信用社全方位加快金融創新,立足精準扶貧,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注入特色農業。250億元信貸資金成了“藥引子”,變“輸血”為“造血”,促進產業提檔升級,一個個特色產業活了,一個個貧困山村變了,12.08萬戶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隨用隨貸,農民省心,發展產業不差錢
“郭行長,給我報個名,今年還貸兩萬塊。”在長治市壺關縣店上鎮瓜掌村村委會大院,農民韓秀兵扯著嗓子,向農商銀行店上支行行長郭小偉喊了一聲。
“到時候直接過來就行。”郭小偉忙著填摸底表,應了一聲。
“老韓,去年貸的5萬還了?”周圍的村民笑著問。“去年西紅柿行情不錯,貸款早就還了。今年準備再貸兩萬元。人家農商行是隨用隨貸,方便!”老韓說。
貸款難一直是農村的老問題。過去農民貸款要跑到鎮上,手續多,時間長。“我們創新服務方式,化繁為簡,服務到村,讓農民少跑腿,貸款更省心。” 郭小偉說。
“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山西農信社探索“政府+農信社+企業+農戶”的四位一體模式,聚焦特色農業,瞄準貧困人群,提高扶持精度。優化貸款程序、優先保證額度,針對農村“老齡化”的現實,放寬貧困戶年齡限制,由原來的60周歲放寬到65周歲,讓更多貧困戶享受到政策紅利。
“放寬條件,并不是意味著沒有門檻。”郭小偉說,農信社一方面篩選信用良好的農民,確保貸款放得出、收得回,另一方面精準對接貧困戶,確保扶貧貸款真正讓貧困戶受益。省里的各級信用社與村委會合作,按照“有勞動能力、有致富意愿、有貸款意愿、有收入保障、信用觀念好、遵紀守法好”的標準,確定優質客戶名單。
背包下鄉,對接需求。全省農信社以58個貧困縣為主戰場,實現了對93.3萬戶貧困戶的信貸基礎資料、評級和授信三個全覆蓋。
忻州市岢嵐縣有養山羊的傳統,看到別人致富,宋家溝農民吳計剛也想試一試,無奈資金短缺,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過貸款,先不說利息不少,萬一失敗了,就‘拉饑荒’了。”
宋家溝信用社主任燕建軍了解情況后,主動對接吳計剛,為其發放“富民貼息貸”5萬元。3年內還清、免抵押、免擔保、利息享受財政補貼。為了最大程度減輕養殖風險,農信社聯系專業養殖戶,給吳計剛提供技術指導。
“現在咱也揚眉吐氣了,去年底我脫了貧。”看著自家的羊群,吳計剛露出燦爛笑容。目前,宋家溝有296戶村民享受到小額貸款。
截至去年底,山西農信社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50億元,較年初凈增129億元,其中,扶貧小額信貸余額達57.95億元,完成全年目標214%,占全省小額扶貧貸款的69%,增長額位居全國前列。
精準服務,量身定做,助力“一村一品一主體”
山多地少、土瘠水乏,山西這樣的條件怎么發展農業?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規模而在功能。深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服務提出新要求。
山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崔聯會說,農信社以“一村一品一主體”為主要抓手,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文化底蘊和比較優勢,為培育特色產業提供信貸支持。同時,積極引導構建“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聯結機制,讓小農戶對接市場,把他們納入現代農業的軌道。
量身定做信貸產品,臨汾農信社推出“富農寶”“脫貧貸”“能人寶”“果樂富”等十多種系列產品,滿足種植、養殖、創業等不同資金需求。鄉寧縣尉莊鄉黑凹村的張彥兵,2016年投資養雞,不料苦心經營的雞場遭遇禽流感,養殖陷入困難。關鍵時刻,鄉寧農商行為其發放5萬元的信用貸款,他不僅渡過難關,還擴大了養殖規模。
長治市沁縣出產優質小米,但過去多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產品質量安全無法保障,而且難以賣出好價格。“我們想上馬小米加工項目,發展鄉村旅游,無奈村集體底子薄,實在有心無力。”南集村黨支部書記鄭志強說。
創新模式,農信社采取貧困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組建晉農信小米加工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賈政國介紹,項目總投資150萬元,按照“調產于村、精準于戶、惠及于人”的模式,每年可消化200萬斤優質沁州黃小米,實現貧困戶人均年增收600元,村集體年增收1.2萬元。
從提籃小賣到產業化經營,沁州黃小米名氣越來越大。龍頭企業帶動,2千克包裝的小米賣價65元,通過深加工,小米附加值成倍提高,一桶680克的嬰幼兒營養小米米粉價格賣到了172元。
“利用行業優勢,為農民發展產業出謀劃策。”郭小偉說,信貸員接觸的信息多,對市場情況比較熟悉。當地幾戶農民申請貸款,種植蘋果,信貸員建議,周邊蘋果種植面積大,市場容量有限,可以改種其他經濟作物。這樣避免了農民盲目跟風,有利于當地農業結構的調整。
瓜掌村過去靠種小麥,農民辛辛苦苦一年掙錢不多。農商行發放貸款114萬元,引導調結構。去年春耕,村民把種玉米、小麥的土地調整種西紅柿。這簡單一“調”,畝收入從千元搖身變8000元。
金融助力,農業經營轉換路徑,正是融入供給側改革的生動體現。
優化服務,補齊短板,農村金融不能嫌貧愛富
農村地區恰恰是金融“洼地”,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金融體系的健全。
崔聯會說,金融機構不能嫌貧愛富,特別是以服務“三農”為主旨的農信社,更要主動對接農業發展趨勢,滿足農民的金融需求,促進特色農業產業興旺。
暢通綠色通道,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陽泉市盂縣農商銀行負責人說,其實不少農民想貸款,但因為缺乏渠道,成了隱形需求。農信社的物理網店分布到鄉鎮,我們繼續加大力度,把基層下沉到村一級。
“百名客戶經理”進村入戶行動,讓客戶經理走出辦公室,走進農戶家,摸清農戶真實情況。同時宣傳相關金融政策,激發農民的金融需求。
盂縣上社鎮柳溝村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村民祖祖輩輩種玉米、谷類為生。今年56歲的李樹林,妻子常年體弱多病,長期吃藥,全家生計都靠幾畝地維系。他想發展養牛,但因缺資金,一直未能成行。在一次走訪中,縣農商行客戶經理了解到李樹林家的情況,主動向其介紹扶貧小額貸款。
信貸員很快與村委會取得聯系,認真細致地展開調查,把李樹林一家評定信用等級為一級,授信5萬元。“有這么好的政策,養牛場可以啟動了。”李樹林激動地說。他建成了144平方米牛圈,購買了優質牛犢5頭。預計到2018年末,純收入可達3萬元。
扶持創業就業,激活主體。晉城市陵川縣推出“創業貸”產品,支持青年創業和婦女創業。在貸款支持下,縣里建成創業孵化基地,開展蔬菜種植、中藥材種植、電子元件組裝等培訓,累計培訓學員8000名,輻射全縣12個鄉鎮,使越來越多農民在家門口掙錢。
一筆筆“農家樂”貸款,讓旅游景區服務提檔升級,一筆筆“藥材貸”,讓中藥材種植基地擴大規模,一筆筆“創業貸”,讓青年農民加入“雙創”行列……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高臺縣新壩鎮中心衛生院紅崖子分院多措并舉積極推動醫共體建設工作2022-01-16
- 福田人:先核酸再買藥!這39類藥品需到定點藥房購買2022-01-16
- 馬術運動拓開鄉鎮農牧民致富路2022-01-16
- 城東湖街道向先進社區“看齊”2022-01-16
- 在巍巍長城間守望(青春日記)2022-01-16
- 注意!福州市中心這條路出行有變2022-01-16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