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到了精神的原鄉

  張純如(右二)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左二)合影。
  資料圖片

12月13日,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防空警報拉響,整座城市默哀。

同日,位于江蘇淮安的古淮河北岸,自發前來悼念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在悼念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同時,也深切緬懷這位淮安的女兒——張純如。

張純如紀念館開館8個月以來,接待參觀人數多達10萬人次,高峰期日均接待量達千人次,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參訪群體涵蓋海外華人華僑、黨政機關干部、大中小學在校生、社會團體等。一位舉家前來紀念館參觀悼念的市民說:“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段歷史、學習張純如的求實精神,是紀念館的意義所在。”

為世界還原嚴肅的歷史

紀念館里,張純如的雕像目光深邃;照片上,她的身影并未遠去。南來北往的參觀者,還能看到她曾經穿過的衣服、用過的公文包以及寫作時用過的掃描儀。一份份詳實的資料、一段段珍貴的視頻,生動真實地還原了張純如思考、創作、撰寫《南京大屠殺》書稿的過程。她為30萬遇難同胞奔波吶喊,甚至獻出生命。

祖籍淮安的已故美籍華人張純如,是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就是在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一次偶然的契機,她了解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但這段慘案居然在西方世界鮮為人知。她當即決定前往南京調查,為世界還原這段嚴肅的歷史。

1995年盛夏,張純如馬不停蹄地奔波了20多天,每天工作10余個小時,查閱史料、尋訪見證者,在保存至今的幾盒錄像帶里,留下了珍貴的采訪畫面。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是9位被訪人中唯一健在的老人。她親口告訴張純如,那年南京浩劫,全家9口,只有年僅8歲的她和躲在毯子下的妹妹幸免于難。由于妹妹在毯子下悶的時間太長,“差點就悶死了,從此一生都遭受著嚴重腦損傷的折磨”。

首次以英文揭露慘案真相

采訪完夏淑琴老人之后,張純如一行還驅車前往老人當年的住宅——新開路5號。看著沿途磚墻斑駁的小巷,充滿瑣碎生活氣息的街景,擁擠的車輛和一閃而過的人群,張純如在后來所著的書中寫道:“如果我不曾得知南京暴行,面對這樣一個擁擠而繁榮的城市,我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這里所發生過的一切。”

《南京大屠殺》首次以英文揭露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在西方世界產生極大震撼。美國《新聞周刊》對這本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發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該書曾連續14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至今已經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萬冊。

然而,在寫作過程中,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血腥暴行,使張純如飽受精神折磨。最終,36歲的她,遺憾地以自殺結束了短暫的人生。

故鄉人不曾忘卻的紀念

目前,張家仍有親戚生活在淮安,故鄉的人們對她也不曾忘卻。

2015年,淮安市僑聯提議建設張純如紀念館,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十分重視,將其列入專項研究。2017年1月紀念館建成并試運行。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孫宅巍認為,在淮安建成張純如紀念館,弘揚她求實的精神,反映了故鄉人民對她懷有的深厚感情,對她卓越貢獻的充分認可。

紀念館莊重典雅,樸素沉靜。場館面積約1000平方米,以“不能忘卻的紀念”為情感紐帶設計布局。展陳分為6個板塊。第一部分“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講述張氏家族與淮陰的歷史淵源;第二部分“海外赤子的中國情結”,回顧張純如勤奮刻苦、學有所成的學生時代和孜孜以求的尋根情結;第三部分“直面《南京大屠殺》真相”,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展示張純如發現《拉貝日記》等關鍵史料對揭露日軍暴行的特殊貢獻;此外,“激情燃燒的歷史捍衛者”展區,展示張純如在北美各地演講、辯論,為維護人類正義做出的努力;“不能停止的求索之旅”展區,展示其創作《蠶絲:錢學森傳》等作品,體現其根在中華的赤子之心;“光照人間的正義天使”展區,表現海內外對張純如短暫而光輝一生的高度評價,對其英年早逝的深切緬懷。

關鍵詞: 原鄉 精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