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緣何走進大學校園

國內首家由專業院校開辦的養老院正在南京鐘山職業技術學院試運營。高校為何要辦養老院?養老院如何嫁接學院的護理人才和醫養融合資源?4日,記者走進鐘山頤養院一探究竟。

院校、養老院之間架了一座“橋”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已開辦十多年,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里正在建一座全新模式的養老院,明年1月即將運營。在同一個校園內,自理、患病和失能等不同生命階段的老人,可在校內不同區域獲得專業化服務。

向自理老人開放的是250套養老公寓,分別有100平方米、60平方米和40平方米大中小套房,客廳、臥室、廚房,一切按照家的樣式布置。不過家具電器都是適老化的:梳妝鏡里安裝“互聯網健康檢測視頻系統”,既能記錄老人的刷牙時間,還能進行氣色診斷;可升降的馬桶讓膝關節不好的老人完全自理。在公共助浴區,一臺引自德國、價值200多萬元的大型治療浴缸可幫助失能老人做專業水療,恢復運動功能。

穿過頤養院的一座廊橋,盡頭就是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樓。教室里,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和心理等涉老專業學生正在上課。學院中涉老專業的配置占所有學科的1/3以上,特別是最后一年的社會實踐,學生直接在學院內的康復院、養老院和護理院實景實習,積累經驗。

老人患病或失能以后怎么辦?與養老院在同一個“貫通層”的,是鐘山職業技術學院與省人民醫院聯辦的三級專科康復醫院——“鐘山康復分院”。心梗或中風黃金搶救時間是5分鐘,老人在這里可實現黃金時間救治。目前,康復分院已運營一年多,收治近百位國內外病患。而部分失能老人需長期看護的,就將被轉到“鐘山護理院”,600張床位全天候有專業照護師照顧。

“醫、養、教”一體化模式可復制

“鐘山學院每年有近千名養老專業畢業生,年輕人為老人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同時,老人也在年輕人的介入和陪伴中消解孤寂和抑郁。”鐘山學院董事長陳逸介紹,他們起初是想建一所擁有養老專業群的特色職業院校,但實踐中發現養老專業護理人才實崗實訓更重要,于是又創辦康復醫院。今年,他們又把養老院“搬”進校園,探索從專業化到市場化的“醫、養、教”一體化模式。在這里,涉醫專業的學生實現“病床邊教學”,涉老專業的實現“養老院教學”。

作為民辦普通高校,學院還吸引數家央企和社會資本注資,并與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省人民醫院合作,計劃把鐘山頤養院辦成一個集人才培養、職業培訓、老年頤養、老年康復護理、老年問題研究的養老綜合體。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在高校內設立老年服務人才培訓中心,進行專業人力資源開發的案例已被寫入“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第67屆大會的5號決議中。這種模式不僅僅是為解決幾百張養老床位的問題,而是探索緩解專業護理和醫養融合中醫療資源緊缺矛盾的新路徑。目前鹽城、無錫等地也在探索這一方向,模式復制的前景十分廣闊。各地都有職業技術學院,把養老院搬進院校,可同時解決專業人才培養、當地老人護理型養老需求和區域醫養融合產業推進的問題,可謂一舉三得。

探索養老“照護師”職業化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的養老模式創新,是對“醫養職業融合”模式的探索。我省目前有1700多萬老年人,調查顯示,高達79.6%的老人對醫療衛生服務有強烈需求。若按略低于歐盟標準的比例測算,預計我國到2030年需要醫養融合從業人員4884萬人。但全國養老照護行業從業人員不足100萬人,其中真正有專業背景、經過職業訓練的尚不足10%。國內開設涉老專業的50余所中、高職院校,總計年招生僅2500人左右,高素質專業養老護理人才奇缺,遠遠滿足不了現實需求。

省政府參事、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蔣伏心認為,從長遠來看,影響中國養老事業發展的“瓶頸”主要不是養老院、醫院、養老設備等物質資源,而是直接服務于老人的人力資源。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能路徑,得從拓展“醫養融合”內涵入手,且必須建立一支職業化的養老照護隊伍。今后醫養融合職業養老護理人才應稱為“照護師”,是針對新需求產生和改革的新型職業。護工和護理員主要來自下崗職工或農村務工人員,而未來的“照護師”應該有更多年輕的高層次人才加入。

目前,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正在和國家衛計委合作,制定職業“照護師”發展規劃和行業準入制度,提高薪酬水平,增強職業吸引力。該院還制定面向全省農村地區和中西部貧困地區的招生計劃,首期100人。學院與國資企業、養老企業聯合開班,這些未來的職業“照護師”將享受免費讀書優惠,由國有投資、民間資本等設立專項助學基金以支付學費,開啟“訂單式”定向培養“照護師”的人才儲備路徑。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