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好日子,城里鄉里一起過

重慶巫山縣騾坪鎮金水村農家3D墻繪引人駐足。
  人民視覺

長江支流短途航班抵達客運碼頭,重慶海事工作人員護送學生進城讀書。
  人民視覺

重慶九龍坡區驛都花海景色迷人。
  資料圖片

重慶云陽縣群益廣場舉辦專場招聘會。
  人民視覺

重慶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農民管樂隊進行排練。
  人民視覺

浸新公路入選重慶最美鄉村公路。
  李榮偉攝

重慶市區鳥瞰圖。
  資料圖片

“七八千人的小企業,怎么競爭得過我們?”

“一年純利潤差不多1000萬元,我覺得自己還是困難。”

“包了8000畝地種柑橘,每年在農藥上只花了1300多塊錢。”

這些話乍一聽,是不是有點不大靠譜?但要跟說話的人細聊,你會發現,確實有他們的道理。

道理何在?先別急,不妨坐下來,聽重慶人擺一擺這5年的龍門陣。

高點起步

荒灘變身工業園

“七八千人的小企業,怎么競爭得過我們?”說這話的叫李萬隆,是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

“咱中國企業和以前不一樣了。比如我們集團公司下面有多個具備不同技術優勢的子公司,有過萬人提供技術支撐。”李萬隆擺開雙手說:“我們研制的機器人,點對點重復定位誤差不超過0.05毫米,而價格只是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所以,我有底氣說這樣的話。”

憑借科技創新迅速發展的重慶固高并不在重慶主城,而是位于永川區,離主城有兩個小時車程。這又是為啥?

“主城好,區縣也有區縣的好。”張福生是重慶凱成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這家公司位于璧山區,也不在主城。張福生說,“璧山多宜居啊。樹多道寬,上班居住都像在公園,房價也才四五千。好多同事都在這里買房了”。

和許多外地人的第一印象不同,重慶并不只是一座城市,主城9區之外,還有29個區縣。既有小城市,又有大農村。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這些薄弱領域更需要增強發展后勁。

為此,重慶首先解決“人”的問題,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一方面,消除落戶障礙,以差別化落戶條件吸引人口到大城市工作;另一方面,保障老百姓權益,在自愿退出農村土地前,繼續享受農民身份相關待遇,就業、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一步到位。

隨之,在永川、璧山、江津等區縣昔日的荒地上,一個個高規格工業園區從無到有發展起來。昔日的農業地區一躍成為重慶工業的主場、發展的引擎。汽車、機器人、智能制造成為重慶區縣的特產。今年上半年,重慶第二產業增加值超過4145億元,增長10.7%。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14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5%。

調整結構

地里長出搖錢樹

“一年純利潤差不多1000萬元,我覺得自己還是困難。”說這話的是曹繼崗,他在重慶永川區包了210畝地種秀珍菇。他所說的“困難”,不是生活困難也不是發展困難,只是跟別人比了比,覺得自己還得加把勁兒。

以前種水稻種玉米,又辛苦又不掙錢,許多人對農業失去了信心。永川區抓住食用菌這一市場,先后引進和成立了11家食用菌企業和農民合作社,解決了1161人的就業,產值達5億元。

張優華在永川區南大街街道八角寺村辦了個農業園區,“以前八角寺村在周邊是倒數第一,現在順數前二沒的跑”。他建設的十里荷香現代農業園現在有1500畝蓮藕種植基地和9個主題種植園,去年收入2000多萬元,其中農產品就賣了800萬元。

“這比以前全村的糧食收入高了好幾倍呢!”張優華說,“農村可不該窮。我們正在引入設計團隊,給農戶設計修建巴渝風格民宿。到時候,這里就真正成了村民留得住、城市人也留得下的美麗田園”。

目前,重慶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的量化確權,公共財政支持農村發展的機制進一步健全。涉農資金不再“撒胡椒面”,而是整合起來統一使用。土地流轉制度體系完善,越來越多的城市資本投入三農發展。

土里刨出了金,老板們笑咧了嘴。但是在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以外,發展的利好農民能否共享?

“國家給農業企業的各類補助資金,不該直接變成老板的錢,農民和村社也該共享紅利。”永川區農委副主任張超介紹說,為此,永川區2014年開始探索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永川的做法是,企業獲得100萬元以上的產業化項目補助資金,50%為所在流轉土地的農民和村集體共同持股,每年按持股金額的5%分紅。

目前,重慶35個主要涉農區縣都已推進這項改革,量化股份超過5億元,20萬戶農戶從中獲益。

統籌協調

保障網絡廣覆蓋

“目前流轉了8000畝地種柑橘,一年農藥只花了1300多塊錢。”在重慶長壽區的柑橘林旁邊,袁東升指著道旁的樹苗介紹,“我可沒吹牛,現在都用生物防治”。

他的同行韓平更進一步,不僅不咋打農藥,化肥都不怎么用。道理其實不難懂。“就是循環農業,去年我養了1萬頭豬,產生的農家肥用來種樹,用了農家肥的樹苗體質好,更不需要打農藥了。”韓平說,“省下了農藥化肥錢,有機水果一噸還能多賣1000多塊錢呢”。

“我們的種養循環面積已經有1.5萬畝了。”長壽區城鄉發展管理服務統籌中心副主任劉海平說,按照生態循環、低碳經濟的理念,長壽區建成種養循環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中心,聘請專家教授指導開展沼液、土壤和果實檢測工作,為種植養殖產業提供技術培訓和支持。

綠色發展,不只在長壽區的鄉間。在長壽區長壽湖鎮,嫁到城里的女兒剛回家,就被袁淑臘拉著出門去遛彎了。

“你看,這里的花園美不美?還記得不,這里是我們家的田。”在一望無際的湖水邊,走過路邊公園里的花海,袁淑臘拉著女兒的手絮叨著,“在城里都看不到這么美的水,這么好的花”。

以前,袁淑臘做夢都想進城,離開偏僻小鎮,現在說起家鄉喜笑顏開,“我們鎮子確實好得很啊”。

這5年,重慶城鄉一體化發展大格局框架形成,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目標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6∶1以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6%。

在外打工多年以后,榮昌區萬靈鎮大榮寨社區的曹讓君回到家鄉開客車。“只要努力,都找得到活路、掙得到錢。我家娃兒上學有免費午餐,老人拿起社保安心養老。”曹讓君想了半天,最后用一句話總結城鄉一體化發展,“硬是要得!”

關鍵詞: 鄉里 重慶 好日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