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棄兒時隔75年回故鄉:這輩子的愿了了

點擊進入下一頁

此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前往蒲江拜訪楊勝雄。

  成都蒲江人楊勝雄,在18歲時偶然獲知了自己的身世——生長之地蒲江并不是他的故鄉,他是在1942年,被川軍用三斗小麥從河南換來的。

  從那以后,這個愛四川、愛成都、愛蒲江的男人,開始尋思著到河南尋根,但由于家庭等原因遲遲未能成行。

  6月,已77歲的楊勝雄在家人陪伴下,終于重返河南。在當地志愿者幫助下,他來到疑似老家的地方,走走停停,試圖尋找到回家的感覺,“雖然還是陌生,但能再回來也就了了心愿。”

  26日,在家人與志愿者陪同下,河南新安縣相關部門對楊勝雄進行了血樣采集,希望能對其尋找親人會有幫助。

  道破身世

  18歲時方得知 自己原是河南娃

  成都蒲江縣,距離縣政府僅一條街,有家豆花店在這里經營了20余年。在當地也算小有名氣,當地人習慣叫老板楊勝雄為“老楊”。

  面色紅潤,個頭高大,走起路四平八穩,若不是從帽檐邊露出兩簇白發,很難讓人相信眼前的楊勝雄已經77歲了。如今,他的生意已交給孩子去打理,自己當上甩手掌柜后,也有更多時間去思考自己的身世。

  “我在四川生活,已經75年了。”楊勝雄微瞇著眼,看著街道上的一排行道樹,輕嘆了口氣,“但我是從河南抱養來的。”

  楊勝雄說,在他18歲那年,幺爸跟他道出了隱瞞16年的秘密。那年春節,當他從20多公里外的大興碗廠做工回來,幺爸楊進先(原名楊寶昌)帶他見了參加思想“學習”的父親楊克昌。

  “回來時候,幺爸問我‘你還知道自己身世吧?’。”還沒等楊勝雄回答,他又繼續說道,“川軍用三斗米在河南換了你,我就從河南把你抱回了四川。”

點擊進入下一頁

楊勝雄的養父楊克昌,在抗戰時期擔任川軍47軍178師532團1營營長。

  塵封往事

  逢1942年饑荒 入川得“重生”

  1942年,河南多地出現旱情,但因為種種原因,并未引起當局過多關注,后來愈發嚴重的旱災、蝗災等天災并發,令百姓饑苦不堪。

  在這期間,抗戰的硝煙也彌漫在這片土地。當時,川軍47軍正駐防在河南新安縣一帶,與侵華日軍展開生死戰斗。

  “當時的百姓吃飯艱難,部隊有軍官用小麥在當地換回幾個娃。”健在抗戰老兵黃開仁介紹,時任川軍47軍178師532團1營營長楊克昌,就從副官手上接過一個兩歲大的男孩,“他就是后來的楊勝雄。”

  隨后,楊克昌將孩子交給弟弟帶回成都。從此,這個河南小嬰孩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說,1942年,對他而言代表了重生。”抗戰史研究者龍騰說,入川讓他避過了饑荒和戰爭,“最后在成都平安長大。”

點擊進入下一頁

楊勝雄在河南做血樣采集。王婉攝

  父子回避

  都怕失去數十年不提身世

  “生在河南,長在四川。”說起身世,楊勝雄淡淡吐出這么幾個字。

  后來,他找過養父楊克昌詢問,可還沒等他說出口,就被養父說出的“莫名堂”三個字打斷。楊勝雄張著嘴,半天沒有發出聲音。

  沉默一陣,談話算是結束了。“他這是默認了。”老楊說,但不愿講出口。“我不知道怎么辦。”楊勝雄說,他尊敬父親,喜愛蒲江,“不愿接受這個事實。”

  而后的幾十年間,他與父親的那場對話無數次重復在腦海。但到最后,他都再沒有向父親提起身世的問題。

  “我怕失去。”楊勝雄說,父親也怕。

  1996年6月,田里的秧插完了,91歲的楊克昌被送到醫院。楊勝雄永遠記得,他背著父親時,耳畔傳來的幾聲嘆息,和一句有氣無力的話:“兒啊,以后還是要對你媽好啊。”

  他最后忍住沒有問父親自己的身世。他知道,那個男人不說的東西,這輩子都不會說的。

  河南尋親

  故土已陌生 但留血樣了心愿

  隨著《1942河南棄兒》的消息發布,熱心志愿者試圖幫助楊勝雄尋找老家和親人。尤其是河南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也一直在致力幫助楊勝雄尋親。

  根據當前僅有的線索,孫保旭走訪了新安當地眾多村莊。“但有用的信息太少了,尋找難度很大。”6月28日,他告訴記者,老楊的家鄉很可能被水庫掩埋,村子早已遷走。

  6月25日,在兒女陪同下,楊勝雄一家4人抵達河南新安。站在河南土地上,靜靜看著四周景象,“心情平靜了,但這里很陌生。”

  在得知楊勝雄尋親的心愿后,新安縣的相關部門決定通過DNA比對,來試圖幫助他尋親。6月26日上午,楊勝雄如約抵達約定地點,在各方努力下,楊勝雄成功進行血樣采集。

  “這輩子能來河南,就已經足夠了。”楊勝雄說,這次河南之行即將結束,“雖然沒找到家和親人,但這輩子的心愿也了了”

關鍵詞: 棄兒 河南 故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