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救援隊在四川茂縣的生命探尋路:不放過一絲一毫機會
民間救援隊在四川茂縣的生命探尋路:不放過一絲一毫機會
    救援現場,大型挖掘機正在作業。本報記者 王偉偉 攝

  “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全力以赴搜救,不放過一絲一毫的機會!”6月25日清晨6時,四川茂縣疊溪鎮早早“醒”了過來,民間專業救援隊——藍天救援隊59名救援隊員在帳篷外集合完畢整裝待發。他們隨身攜帶著鐵鍬、鐵锨等簡單救援裝備,隨著救援隊隊長茍少林一聲令下,全體跑步奔赴受災核心區救援。

 

  目前,災區牽動八方心,社會各界緊急馳援,大型機械、高端救援裝備陸續抵達現場。為確保救援順利開展,現場指揮部已對救援現場進行管制,來自民間的藍天救援隊作為專業救援隊伍獲準進入。今天,《工人日報》記者跟隨這支救援隊深入救援核心區域,見證了一支民間救援隊伍的生命探尋之路。

  “隨同采訪可以,但千萬別干擾救援,否則我們會失去拯救生命的機會。”臨行前,茍少林極為嚴肅地提醒記者。

  “昨天深夜又連續發生兩次垮塌,瞬間所有救援機械發出警報,眼看著山頂冒起了煙。最后夜里10點多的時候我們按規定不得不撤出救援現場。”今年43歲的茍少林是四川都江堰人,自2008年參與汶川地震救援后,他先后多次參與國內外重大災難救援行動。因救援經驗豐富,此次茂縣災情發生后,藍天救援總隊任命他為現場總指揮。他們于6月24日中午抵達救援一線。

  “在自然災害面前,有時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茍少林說,但只要有可能,他們絕不會在黃金72小時內放棄救援。

  一路上,記者看到,經過前一天的搶險救援后,山體垮塌處呈現出大大小小的深坑,為救援隊伍徒步進入帶來不小阻力。

  “新磨村有些人家被沖到河對面埋住了,幫我們去找找吧!”在救援隊正討論如何應對困難時,喬大中等3名從外地趕回來的新磨村村民跑來向他們求助。

  “疊溪溝的水差不多漲了近20米,水位和我們原來的房子都齊平了,很多房子被沖過去了,我爸媽都被壓在下面。”喬大中臉憋得通紅,“咱們從前面的兩河口村可以繞到河對面,我從小在這里長大,可以帶路。”

  “那邊還是盲區,可以去探探。”隊員們討論后,決定由蘭天帶領6名隊員先行探路,剩余人員沿河邊尋找突破口過河。

  記者跟隨蘭天帶領的小組一同前往探路,喬大中帶路。隊員們救援心切,行進速度極快。抵達兩河口村后,身背重達50公斤救援設備的蘭天已有些體力不支,90后救援隊員王強良立馬頂上,“我來,我年輕!”

  他們繞行的兩河口村雖未受到災害影響,但村民們已在第一時間被撤離。走過村莊,探路隊員發現前方路段越行越險,狹窄的山道枝杈密布,不少路段坡度很陡,泥濘的山路愈加濕滑,行進者朝外一探頭便是湍流密布的溝渠。

  依據他們的判斷,這樣惡劣的災后地質條件,背負眾多裝備的救援隊不能繼續行進,只得再想別的辦法。 “民間救援隊伍實施救援的前提是不成為救援一線的麻煩。”蘭天說,科學救援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底線。無奈之下,探路隊員們與喬大中商定,盡快向有關方面報告情況,尋求更專業力量施救。

  “趕快返回,趕快返回,塌方所在地發現遇難者遺體!”此時,對講機里傳來隊友呼叫,蘭天帶領隊員隨即以最快速度原路返回與大部隊會合。在藍天救援隊集結處,巨大的挖掘機正在一小塊白布覆蓋的區域周圍小心采土。

  在茍少林指揮下,救援人員分兩組進入3米深的土坑內,開始人工挖掘遇難者遺體。手拿鐵鍬的隊員們動作極輕,盡量確保順利完成工作。

  “這里是一家三口,昨天已經挖出一具遺體。”站在一旁的村民說。根據這一線索,救援隊開始沿周邊區域小心探尋,“分兩縱列進行,每隔30厘米進行一次挖掘,大家把眼睛睜大。”茍少林說。

  1988年出生的宋洪蘭是救援隊伍中年齡最小的女性隊員,她使足力氣搬開眼前一塊塊大石頭,用手扒開泥土尋找遇難者遺體和可能的生命跡象,“雖然生還機會可能比較渺茫,但我們所有人竭盡全力,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她說。

  截至記者發稿,新磨村高位山體垮塌災害救援現場累計發現10名遇難者遺體,4名遇難者身份已確認,仍有93人失聯。救援現場,沒有人停止努力……

關鍵詞: 茂縣 救援隊 四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