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讓“溺水”的東北經濟成功上岸

在長春、沈陽,愛逛街的消費者都有這樣的感受:貨架上來自歐洲的食品、日化用品越來越多。“很多商品都是被中歐班列運回,物流成本降低,價格也更親民。”長春一家大型進口商品超市負責人劉漢中說。(5月10日《新華網》)

近些年,隨著煤炭資源開采減少、鋼鐵產能過剩,東北經濟進入寒冬期,東北經濟已經連續多年墊底,東三省的人口更是持續多年凈流出。對資源的過度依賴,缺乏有效的振興手段,人才的大量流失,東北的經濟被一片唱衰。慶幸的是,國家沒有忘記大東北,提出振興東北的計劃并付諸實踐。中歐班列更是將東三省作為重要“驛站”,以此讓“溺水”的東北經濟成功上岸。

“買全球,賣全球”是中歐班列的標簽,對于東北來說同樣適用。以前昂貴、高大上的歐洲食品和日化用品,隨著中歐班列進入“尋常百姓家”。刺激了居民消費,攪活了一潭死水。同時,大量的東北特色商品通過中歐班列銷往歐洲,大量的東南亞商品通過中歐班列轉運到歐洲,拉動了東北的經濟增長,提升了東北的社會影響力。吉林,這個近海不靠海的省份也因中歐班列吹來“歐洲風”,煥發“國際范”。

貨運發達一直以來是東北繁榮的重要基礎,近些年貨運的嚴重萎靡讓東北經濟雪上加霜,很多港口只出不進。而中歐班列的開通,給東北帶來了無線可能,東北的價值在很多商人眼中更是成倍增加,許多以前不往來或者放棄東北的貨主,紛紛前往東北尋求合作機會。一些只出不進的單向港口也在中歐班列的撬動下,成為雙向港口,其中營口港更是成為了面向世界的中轉港。中歐班列帶給東北的成就有目共睹,僅在長春興隆綜保區,2016年跨境電商就實現出口3000萬票,貨值近7億元人民幣,分別是2015年的3倍和2倍。

中歐班列除了使東北的運輸業重換生機,也給東北發展帶來無限可能。歐洲的一些大宗型貨物運輸到東北,讓東北經濟有了多種發展路徑,對資源的依賴度逐漸降低。將國人向往歐洲的一些娛樂項目和設施引進到東北,讓人在國內花很少的錢享受到跨國式的服務。另外,貨運的發達和中轉帶來大量人流,東北可以舉行一些高質量的活動、推出一些質優價廉的商品、打出東北的特色,能夠吸引這些人在東北游玩,進而讓第三產業在東北經濟的比重加大。

中歐班列將“溺水”的東北經濟成功上岸,也給其他城市提供了模板。抓住機會、善用機會、放大機會,在祖國營造的良好大環境下,一切皆有可能。

關鍵詞: 中歐 班列 經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