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風正氣助農物質精神雙脫貧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柳橋鎮普子村花團錦簇,1000多人的村子一改過去垃圾亂扔、臟水亂倒、鄰里不睦的狀況,互幫互讓成為新風氣,比產業比致富成為新時尚。村里通過評選孝道人家、家庭示范戶,樹立了新風正氣,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脫貧一直以來都是各政府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四川作為全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脫貧攻堅是 “頭等大事”。2017年四川計劃16個貧困縣摘帽、3700個貧困村退出、105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如果僅僅靠給錢給物是很難解決根本問題的。四川抓住致貧的根本,提出“四好村”建設,著力于構建長效機制,啟動雙驅動力模式,通過外驅物質建設,內驅精神構筑,實現真正脫貧。

四川針對本省實際,提出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好村”創建目標,將精準扶貧具體化。如果說“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通過資金幫扶、物質幫扶、基礎設施建設等從物質上幫助群眾脫貧,是構筑群眾脫貧的外驅動力;那么“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就是要以移風易俗為武器,培育群眾的良好生產和生活習慣,通過新風尚的構建實現貧困群眾精神脫貧,克服“等靠要”等消極思想,構筑群眾的內心動力,激發其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期盼和內在驅動。

各地政府扶貧都在不斷創新思維,探求脫貧的新路子。不管是物質上、技術上的幫扶,還是設施設備的完善,對貧困地區群眾而言都是杯水車薪。每個地方貧困的原因初看各不相同,但仔細分析都是內因在起作用。越貧困的地區,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越嚴重,內心對脫貧的信心和積極性并不充分,多數人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觸及了貧困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強調解決貧困人口物質生產問題的同時,更注重社會風氣,發揮中華民族自力更生、互幫互助等優良傳統文化優勢,真正實現“授人以漁”,培育貧困群眾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真脫貧。

四川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摸索,提出“四好村”建設,就是外強物資幫扶,內構精神動力,通過“農民夜校”、“網上夜校”、農家書屋等建設,從技術上給予專業培訓,從精神上不斷加強教育。用好的風尚形成良性的社會評價機制,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讓群眾自發尋求致富道路。四川用積極開拓創新的精神,把好習慣、好風氣內化為脫貧攻堅的原動力,開辟了脫貧攻堅的又一條新路子,定能讓四川群眾從貧困走向富裕。

關鍵詞: 四川 新風 正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