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投入資金5.9億元 完成130個老舊小區改造

“出行更方便了,環境更漂亮了,小區也更安全了……”獻縣修造廠住宅小區經過改造面貌煥然一新,居民們對此津津樂道。今年,滄州市共投入資金5.9億元,完成130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18322戶。

獻縣修造廠住宅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初,兩棟居民樓共計48戶。由于年久失修,小區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后、地下管網淤堵、道路坑洼破損等種種問題,給居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

“我們小區之前是臟亂差,門前土路一到夏天就積水。下水道三天兩頭堵,往外冒臟水。為了給電動車充電,家家戶戶往外扯電線,樓前跟蜘蛛網一樣。窗戶也跑風漏氣,冬天室溫比別的小區低好幾度。”居民代表庫曉萍回憶道。

最讓她感到不方便的是,由于管網壓力不足,她家住在三樓,吃水成了難題。“平時一到飯點水流就變小,到了夏天想洗個澡都難。”庫曉萍說。

今年6月份,獻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該小區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經過5個多月的改造,小區徹底告別了“臟亂差”的歷史,“顏值”倍增,煥發出勃勃生機。

“你再看看現在,樓前是寬敞平整的過道,地下重新鋪設了管網,實現了雨污分流。如今不光出行方便了,也有地方停車了。”庫曉萍領著記者,參觀她們修葺一新的小區。

庫曉萍高興地說,如今家家戶戶門前的小房都配了電表,給電動車充電既方便又安全。居民樓前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晚上不用摸黑出門了。墻體不僅重新進行了粉刷,還做了保溫。就連居民臥室的窗戶,也都更換成斷橋鋁材質的了。

“你看,樓道里的墻面、扶手都重新粉刷了,多干凈。還安裝了樓宇門,我們再也不怕丟東西了。”庫曉萍說,最讓她欣慰的是,這次改造每個單元都安裝了自來水二次加壓設備,大家再也不用為吃水犯愁了。

“我們小區現在跟新建小區沒啥區別,以前想賣房搬家的老鄰居們,都打消念頭了。”居民李文巧也訴說著內心的喜悅。

獻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蔣洪生說,今年獻縣共改造老舊小區20個,涉及32棟樓、891戶居民,改造住宅樓建筑面積9.368萬平方米。改造主要包括完善基礎設施、修繕改造房屋、提升環境質量、整治小區線纜、完善消防設施等內容,重點解決了老舊小區保溫供暖、安防監控、體育設施、后續管理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和公共服務不到位等突出問題。

“為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老舊小區改造這件民生實事辦到百姓的心坎上,我們積極籌措資金,將住房公積金的收益784萬元劃轉為老舊小區改造專項資金。”蔣洪生說,獻縣還增加了改造內容,提高了改造標準,戶均投資達到4.1萬元/戶,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滿滿的幸福。

今年,滄州市共完成涉及渤海新區、泊頭市、黃驊市、獻縣等10個縣(市、區)的130個老舊小區的改造,改造建筑面積共計164萬平方米,總投資超5.9億元,18322戶家庭因此受益。

記者了解到,以往滄州市老舊小區改造主要由各級政府出資,居民和社會力量出資較少。今年,滄州市在繼續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積極推動建立了政府、居民、社會合理共擔改造資金的機制。其中,獻縣突破老舊小區改造資金瓶頸,將當地住房公積金的收益用于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河間市等縣(市、區)申請了中央預算資金,青縣發行政府老舊小區改造專項債,有效解決了老舊小區改造資金不足的問題。

滄州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二級調研員孫宏春說,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滄州市以群眾滿意為工作標準,引導各縣(市、區)按照“因地制宜、一區一策”的原則,為群眾提供“菜單式”改造內容清單,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同時,邀請居民全程參與,讓他們了解老舊小區改造、支持老舊小區改造、投入老舊小區改造。

“我們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改出小區新面貌,改出群眾新生活,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孫宏春說。(代晴 崔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