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14日南京全市水稻已收割32萬畝左右

稻浪翻滾,機器轟鳴,飽滿金黃的稻谷顆粒歸倉。10月18日,全省秋播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南京六合馬鞍街道舉行,記者獲悉,截至10月14日,全市水稻已收割32萬畝左右。當前,正值秋收秋種的關鍵時節,我市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和重要農產品保供的政治擔當,各地正在搶晴收割水稻,確保豐收,同時做好秋播生產,從設備升級、模式探索、技術更新等方面保障南京地產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

農機用上無人駕駛,糧食豐收不費力

在六合區馬鞍街道南京駿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基地,一臺收割機在金色稻田里轟轟作業。走近一看卻發現,農機里沒有一個人。“這是最新的無人駕駛收割機。”艾津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志杰說,能操控的秘密,就是手上的一個遙控器。

“機手先定位,然后農機系統會設計作業規劃,農機會根據設計的路線自動導航,完成作業。遙控器可以做精度調控,輔助農機完成得更好。”李志杰說。

“科技+農業”讓生產越來越智慧和便捷。李志杰介紹,企業主要以機械化作業為主,收割機有4臺(套),無人植保機有20多臺(套),大大降低了作業難度。

市農技推廣站農藝師韋琮告訴記者,目前全市水稻長勢正常偏好,豐收在望。而機械化生產正是保障糧食生產豐收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0.5%,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主要糧食耕種收機械化率預計達96%以上。

種大豆做試驗,擬將荒地變良田

在層層臺階式的土地上,一片綠油油的豆類作物正在規整地生長,有的已經結莢。很難想象這里去年還是另外一副模樣:一片山崗荒草里零星種著幾棵樹和一點玉米,由于土地貧瘠,農作物生產效益低,沒人愿意來這里種田。

六合區北部為丘陵崗地,不少土地還有開發利用的空間,如何把這樣無人問津的土地利用起來?“今年我們把這一片20多畝的土地平整以后,7月份種上了大豆、綠豆、豌豆,做一片‘試驗田’。”六合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何玉奎說的“試驗田”,正是通過種植12種豆類作物,探索適宜當地丘陵復墾崗地種植的新模式、新路徑,改良土壤,增加農民收入。

“豆類是最適合改良土壤的,具有根瘤菌固氮功能,還耐旱耐瘠薄。以大豆為例,一般每畝大豆可從空氣中固定純氮8公斤左右,相當于15公斤左右尿素。”何玉奎介紹,這種模式不僅能養田,還能收獲豆子富民增收。試驗田里篩選出最合適的品種以后,未來將會向全區推廣,加強復墾崗地高效利用。

規模種植遇難題,新技術新設備來幫忙

一臺農機開過,一次性完成了犁翻、耙平、移栽作業,原本林立的稻茬已經深翻入地,還“順便”施了肥料、移栽了種苗,節約人力,效率高、成本低。“更重要的是,這改變傳統育苗移栽方式,解決了粳稻和油菜輪作的茬口難題。”何玉奎說。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年來我市響應國家號召主推“稻油輪作”模式,首次大面積推廣油菜種植,目前全市從“稻綠肥輪作”到全面“稻油輪作”,已累計完成面積達85萬畝。

以前油菜只是零星種植,現在開始推廣規?;N植,必定就要走上機械化的道路。然而有沒有合適的機械、如何解決粳稻和油菜茬口銜接緊等問題是農民最關心的。

目前適合油菜機械化播栽的還有無人機飛播,雖然效率高但是播種不均勻,沒有覆土容易受干旱、凍害影響導致發芽困難或生長緩慢。何玉奎介紹,此次推廣的稻茬油菜毯狀苗移栽技術更加精細,在水稻收割前提前育苗,不占用稻田、不與水稻茬口沖突,之后通過機械移栽到田里,還同步完成旋耕、開溝、壓縫、栽插、覆土等作業,為農民提供新選擇,確保油菜順利栽種生長。(王麗華)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