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庭院經濟助脫貧

“一畝園,十畝田”,農民房前屋后的園子地,過去都是農民種菜養豬、生產自家口糧的地方。在吉林省白城市,小庭院里有了大產出,一條頂層設計、訂單先行、品牌拉動的產業鏈條成為“家門口脫貧”的新模式。

白城市位于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下轄三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里過去環境惡劣,土地貧瘠,糧食產量只有吉林省中部地區的一半,但幾乎每家都有幾分地的大院。如何讓貧困戶不等不靠、自食其力地在家門口致富?當地就在庭院里做起了文章。

白城市庭院里種植的不是常見的大田作物,而是投資少、見效快、管理方便的經濟作物,效益往往比大田作物高出1倍以上。2017年,政府通過補貼引導貧困戶種植經濟作物,2年下來,庭院經濟的種植面積翻了一番。現在引導農民的不再是補貼,而是利潤、訂單和市場。

鎮賚縣格力吐村的貧困戶張振濤已經好多年沒這么用心“伺候”過園子了,今年初開始已經墊20車土、施了農家肥、澆了三遍水,因為園子里種的不是自家口糧,而是簽了訂單的4000棵紅辣椒。他每天早晚在園子里除草澆水,還要防止老鼠啃咬。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年底張振濤把紅彤彤的辣椒賣給村里新建的冷庫,賺了3600多元錢。老伴王桂玲在冷庫打工,掰辣椒把兒,還賺了3000多元錢。

冷庫經理龐海艷介紹,村民在自家園子種的辣椒沒有化肥農藥,照顧得格外精細,由于品質優良,已經出口到韓國市場。

“俠姐,有沒有豆角了,再給我送十斤!”在白城市金祥鄉新建村村民趙會俠的微信群里,城里的“回頭客”問個不停。半年前,她還為豆角銷路一籌莫展。

今年初,全村200多戶農民在庭院里栽種豆角,委托在村里開超市的趙會俠做經紀人。8月份豆角收獲時,趙會俠用面包車拉了1000斤,在蔬菜批發市場蹲了兩天兩夜都沒賣完,只能低價批發給菜販子。

沒品牌,人參也當蘿卜賣。鄉黨委書記于立濤建議她注冊商標,此后“俠姐牌豆角”就出現在白城市的各個市場。“沒農藥化肥,自家園子產的笨豆角”成了最佳賣點。通過電商平臺,她的豆角遠銷到南方。趙會俠還建立微信群做起了訂購。目前,10多萬斤豆角銷售一空,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多元。

庭院經濟有了規模和品牌,下一步就是打造產業鏈。今年,金祥達醬菜廠收購了富強村種植的5萬斤大蒜,腌制成甜蒜銷售。記者走進村里新建的廠房,里面擺滿了制作醬菜的大缸。醬菜廠經理高淑俠介紹,富強村以前是遠近聞名的醬菜之鄉,家家戶戶都會腌幾壇醬菜。他們根據這一當地傳統,將大蒜加工腌制后包裝銷售。目前不僅在線下熱銷,還在抖音快手上賣得火熱。

“從種植加工到生產銷售,市場在哪里,我們就去哪里,只有抓住了市場,才能實現持續脫貧。”高淑俠說。

“我拍的萬壽菊開花,收到了幾百個贊!”大安市紅旗村村民張鳳琴說。今年8月份,她家庭院里開滿了金黃色的萬壽菊,她發火山小視頻。這些菊花不僅可以觀賞,還是生產工業色素的原料。花開季節,工廠的卡車開進村里上門收花朵。村民們小心摘下,4毛錢一斤賣走。到10月,一共能采賣9茬菊花。

記者采訪發現,很多村屯的庭院經濟都有政府引導和規劃。白城市金祥鄉鄉長侯蘊杰說,從前庭院經濟是村民自發開展的,小、散、雜特征明顯,不成體系,也無法形成持續效益。為此,政府加強了頂層設計,將一家一戶的庭院種植向規模化、訂單化、品牌化、產業化的方向引領。

據統計,2019年,白城市共發展庭院經濟21.83萬戶、面積20.75萬畝,戶均收入1500元以上。(新華社記者 李雙溪)

關鍵詞: 庭院經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