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成年人友情”

隨著年紀增長,和曾經的好朋友越來越遠了,而身邊那些可以偶爾聊天、一起吃飯的“友好的熟人”,好像也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朋友”?一則有關“成年人友情”的熱帖引發網友共鳴,我們請到南京五中心理專家楊靜平和南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為我們解讀。

為什么大家總是對少年友情念念不忘?

少年友情多與地緣有關,比如鄰居、同學。這個時期的友情希望通過對話被聆聽,在悲傷、沮喪的時候被理解,主要是因為剛開始適應社會,通過尋找友情完成社會性,完成自我成長。隨著逐漸成長,把對父母和老師的需求逐漸放在同齡人身上。友情是青春期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魯迅心目中的少年閏土,借此來擺脫孤獨,發現自我。因此,少年友情尤其可貴。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像是一朵盛開的花。沒有閱歷,沒有經驗,沒有城府,沒有傷害。可是,隨著個體的成長,人的心智也逐漸成熟,于是就有了“是非對錯、遠近親疏”。個體社會化的過程,讓原本那朵盛開的鮮花,慢慢地閉合了。于是就有了成年人所謂的孤獨。

心理學有一種“高原現象”,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攀登的過程,年齡越大或者地位越高,就會感到身上的擔子越重,繼續攀登就需要減壓釋重或者中途增氧。可是,與人的需求恰恰相反的是,海拔越高的地方,氧氣越少,增氧不可能,那就更需要我們有朋友或閨蜜來完成心理釋重的過程。年齡大了,負擔重了,有了另一半之后生活的重心也變了,心理需求也不一樣,這就是為什么不同年齡段對朋友的定義不同的原因。

擁有更多“友好的熟人”,是成年人一種極其無奈的選擇。何謂“友好熟人”?比如工作伙伴、孩子同學的父母等等,你和他們交往的情境是一定的,而不是隨意的,你們只是“有理由陪伴彼此”。

中年人的同學會,尋找的是童年美好的記憶,純真的感覺;老年人的廣場舞,尋找的是當年激情燃燒的感覺。這些,都是在完善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美好。

成年人的世界可能朋友不多,但友情更穩固?

調查顯示,那些進入成年中期(25-30歲)的人們對友情的定義慢慢發生了變化——他們更傾向于把友情定義為不是時時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種“知道ta在那里”的關系。

比起交到真正親密的朋友,的確成年人會擁有更多“友好的熟人”。成年人的友情,也需要被看見、被理解的成分,但相比而言,成年人更獨立。朋友相處,更強調精神共鳴,兩個人在一起有沒有話講。一個大學教授和一個幼兒園老師在一起要聊得來,關鍵在于他們關心的話題是否一致。因此,友情也可以在時空折疊的背景下進行,而與地緣的關系不大。

相見亦無事,別后常憶君。常常大家覺得,老朋友好久不見面,就算在同城也會一兩年不見面,但在一起還是很和諧。而恰恰是因為精神共鳴,才會見面。沒有條件,也會創造條件見面。

雖然我們都覺得朋友越來越少,但其實,我們長久擁有的友情反而更加穩固了。

成年人之間一旦絕交,就不再來往?

之前網上有篇文章很火,“怎樣才能找到,那個讓你很舒服的人?”現在大家有各種同學群,大學群、中學群、小學群、研究生群,有時候你會發現,高中同學群就是建群的時候聊了兩句,后來一直很沉寂。很多話題談不來,時過境遷,原本在意的點,關注的焦點都不一樣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