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難走出食品安全“陰霾” 鮮食項目部分停擺

2月18日,三全食品(002216.SZ)大幅低開近7%,報7.02元每股。這家速凍食品領軍企業正在被食品安全問題“反噬”。

食品安全 “陰霾”

近日,有媒體報道指出,河南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三全灌湯水餃”疑似被檢測出有非洲豬瘟病毒。2月18日早間,三全食品披露公告稱,公司配合兩地相關部門作出進一步核查及相應處理工作,已第一時間將相關疑似批次產品從各銷售渠道全部封存,對此事給廣大消費者造成的困擾和不便,表示誠摯歉意。

作為國內首家速凍米面食品企業和國內生產速凍食品最早、規模最大、市場網絡最廣的企業之一,三全食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7年成立于河南鄭州的三全冷飲部。2008年2月,三全食品正式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主營業務包括速凍水餃、湯圓、粽子以及面點等速凍食品。

此次涉事的受委托制造單位為河南全惠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河南全惠),據工商信息資料顯示,該公司是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2007年,經營范圍主要包括速凍食品、糕點的生產和銷售;從事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速凍調理食品、肉類、水產品等貨物或技術的進出口及批發業務。

界面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從2011年兩次發生的“細菌門”事件、2013年因“魚豆腐發霉”、“湯圓發霉”數次遭投訴、到2016年的“臨期肉”風波、2017年粽子檢測不合格等。三全食品近年一直未走出食品安全的陰霾。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三全食品生產的“三全灌湯水餃(豬肉玉米蔬菜)”等五種速凍產品接連在廣州、南京被檢測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公司隨后啟動召回程序。而河南全惠正是其中一款“問題水餃”的生產商。

凈利低迷“魔咒”

三全食品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無法與它創下的多個“之最”相提并論。

界面新聞記者梳理財報數據發現,三全食品上市11年來,經過首發募資5億元,2015年定增融資11億元,而該公司多年來實現凈利潤累計10.08億元,未能實現與融資金額持平。

財報數據顯示,三全食品于2008年到2013年分別實現扣非凈利潤7844.05萬元、8986.75萬元、1.25億元、1.32億元、1.37億元、1.09億元;2014年到2017年扣非凈利潤分別為6666.54萬元、-1603.00萬元、1680.42萬元、4315.76萬元。

而三全食品的銷售凈利率從2008年至2017年分別是5.64%、6.13%、6.39%、5.12%、5.09%、3.28%、1.97%、0.82%、0.83%、1.37%。由此不難看出,三全食品的銷售凈利率在2010年走出高點后便呈現連年遞減趨勢,直至2015年走出最低點0.82%后開始回升。

從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三全食品實現了總資產增加19.44%,營收增長了38.67%的同時,凈利潤卻僅增加了3.01%,這反映出三全食品營業總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

據財報,三全2014年上半年營業總成本21.55億元,于2018年上半年增長至29.81億元,漲幅38.33%,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增長,分別達到33.33%、59.23%,且上述兩項費用占比該公司2018年營業總成本的31.28%。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三全食品長期依賴商超渠道,投入大量營銷費用。但隨著大型商超遭遇電商沖擊,為了提高凈利潤向供應商轉嫁成本,三全食品的營銷費用面臨著更重的負擔。

此外,朱丹蓬表示,多年來三全食品一直未能逃脫“中低端速凍食品”的定位。與思念、灣仔碼頭等速凍食品企業相比,三全食品在高毛利產品的市場份額并不理想。

面對快速變化的O2O餐飲市場,三全食品牽手“餓了么”推出“三全鮮食”項目,意圖打造App與智能售賣機銷售的新型模式。據媒體報道,該公司花重金投入的“三全鮮食”項目并不具有可觀的盈利能力。2018年6月,北京地區的三全鮮食無人售賣機均已經停擺,在上海設置的15個點位也有一半停擺。

財報數據顯示,負責該項目的二級子公司三全鮮食(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和2016年均處于虧損狀態,凈利潤分別為-846.95萬元和-2181.78萬元。而平安證券研報認為,2017年鮮食科技應該虧損了2000萬元。

“豬瘟肉”水餃風波后,三全食品將以何種方式挽回市場信任?公司常年凈利率低迷的困境又如何解決?界面新聞記者數次致電三全食品董秘及證代辦公室公開座機號,但均無人接聽。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