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動非遺傳承與特殊群體幫扶融合

“這些面塑實在太精致了,東方魔法簡直不可思議!”日前,在揚州大學舉辦的中英大學生文化交流活動中,來自劍橋大學的留學生大衛,被眼前面團捏造的自己驚得目瞪口呆。

這已不是該校“塑心”公益產品第一次亮相國際舞臺。當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碰上針對特殊人群的幫扶計劃,會迸射出怎樣的公益創業火花?

近年來,該校將傳承揚州面塑與幫扶特殊人群深度融合,通過傳授并引導特殊群體參與面塑創作,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心理按摩、特殊人群就業創業的同頻共振,讓這項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生命,并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受當代文化和工業生產的影響,面塑等民間手工藝正瀕臨失傳。”揚州何派面塑唯一傳承人何燕蘭介紹說,雖然早已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代表項目,但創作市場萎縮、創意人才流失、創新力度不夠等因素,導致了非遺傳承舉步維艱。

怎樣實現非遺傳承正常的“新陳代謝”?雖然,社會不同群體進行了大量探索,但收效甚微。2014年7月,揚州大學面塑文化宣講團在徐州“心翼”特殊兒童康復托養中心進行面塑實踐宣講時發現,面塑制作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作用,可以幫助特殊人群增進彼此交流、緩解心理壓力、消除消極情緒。

“是否可以借助面塑制作,實現藝術療法和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一個公益點子在團長楊丹的腦子里迸射而出。隨著調研的深入,團隊發現特殊兒童乃至整個特殊人群有著強烈的“被認同”需求,大部分人仍舊處于社會弱勢地位,鮮少具備被社會承認的技術與能力。

星星之火燎起了青春的激情。2015年10月,塑心公益團隊應“心”而生。團隊通過教授具備動手能力的特殊人群特色化、體系化的面塑課程,推動揚州面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豐富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并幫助他們提高生存發展及就業創業能力。

“高校的創新優勢和特殊人群的創作潛能實現了互補整合。”項目指導教師王敏介紹說,團隊依托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特聘何燕蘭、高桂英、周曉燕等名家開設大師講堂,挖掘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并帶領特殊群體推動面塑產品的創新。

市場是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催化劑。2017年7月,團隊發展成為塑心公益創業團隊,通過自籌、學校支持獲得啟動資金5萬元,逐步搭建完善“塑心”公益平臺。通過面塑產品與面塑課程公益銷售獲得收益,線下在學校、旅游景點、酒店、商場等人流量密集區設立公益銷售點開展“一元起認購”活動,線上通過微信等多方平臺進行產品公益拍賣;此外,團隊廣泛開設面塑推廣課程,依托政府、社會購買,維持團隊持續運營與發展。

“從街頭的攤販到走上大學的文化講堂,內容從傳統的花鳥魚蟲演變成時尚的衣食百態,揚州面塑這項即將失傳的民間手工藝煥發了新生。”揚州大學團委書記施林峰介紹說,3年來項目已在揚州、徐州設立了2個定點公益教學基地,與揚州25家社區、18個殘疾人之家建立聯系,并簽訂共建協議,開設面塑公益課程580余節,精準幫扶特殊人群625人;團隊還入駐揚州8所中小學,開設面塑推廣課程,覆蓋中小學生1400余人。

“項目先后受到了農業農村部、文化部非遺司等單位肯定,并多次參與國際交流。”志愿者惲大為信心滿滿地規劃起未來,“團隊將進一步加強塑心公益創業模式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面向社會推廣‘塑心’公益模式。努力傳承面塑非遺文化,推動全民關注特殊人群,全社會參與公益事業。”

關鍵詞: 特殊群體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