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周報》串起家庭榮譽

 

29年、1476期,一張張8開紙被裝訂成14本逾60斤重的裝訂冊。一份沉甸甸的《家庭周報》,飽含了斑斕歲月,詮釋了家風內涵,如一條紐帶將顧偉一家人(見圖,資料照片)緊緊連在了一起;2007年“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2016年“全國書香之家”、2017年“全國最美家庭”、2018年“全國五好家庭”……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市民顧偉家庭,用《家庭周報》串起了一連串榮譽。

陋室中辦小報

6歲孩兒擔任“總編輯”

30年前,丹東錦江山坡上一處6.6平方米的簡陋動遷房,是顧偉的家。“山遠地偏,兒子快6歲了,但附近沒有學前班可上。”夫妻二人焦慮不已……

1990年6月的一天,兒子顧然照著《丹東日報》的報頭摹寫“丹東日報”四個字……顧偉突然想到,可以試著讓兒子辦一份手抄報,以此來解決他的學前教育問題。

“顧然,你6歲了,還不能辦一張小報嗎?”顧偉嘗試激將法。

“我能辦!”兒子的回答干脆響亮。

趁熱打鐵,顧偉第二天就給兒子買來圖畫紙和彩筆。由6歲顧然擔任“總編輯”的《家庭周報》,就這樣問世了。

“家庭周報”記錄了顧家一周內發生的“大事”以及家庭成員的動態情況。欄目設置多樣,圖文并茂,有“編者的話”“家庭新聞”“親屬消息”“繪畫園地”“算術天地”等欄目。

回憶起剛辦報的情形,顧偉還歷歷在目:“孩子小,識字有限。剛開始讓他口述,我們記錄,他再照著我們寫的字一筆一筆描畫。過了一段時間,便教他用拼音、查字典,完全讓他自己動腦筋編故事、畫圖畫。”

1995年底,上小學四年級的顧然在學校意外摔斷了右手腕橈骨,打著石膏板的手臂腫得很高,但他還是努力用左手辦了5期周報。

400期從未間斷

中考在即,父親“接班”

從前五六期的斷斷續續,到此后400多期的從未間斷,在顧然手中,《家庭周報》整整辦了8年。由于中考在即,在媽媽的勸說下,《家庭周報》“???rdquo;了。

回望這8年,顧偉認為,創辦《家庭周報》給孩子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每期周報顧然都是自編、自寫、自畫。算下來,這些年他寫了50多萬字,畫了600余幅畫。”辦報也培養了顧然好學求知的性格,大二時,他就和同學一起翻譯了美國科學家撰寫的科普專著《和諧的人與海洋》。

《家庭周報》“???rdquo;兩周后,顧偉始終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這時,我才感覺到,《家庭周報》已成為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成為家風建設不可缺失的平臺。”

“我接著辦!”雖然工作忙,顧偉還是當起了《家庭周報》的第二任“總編輯”。質樸無華的《家庭周報》“復刊”,宗旨也從教育培養孩子,變成一家人的家庭備忘錄。

傳家寶不停辦

將把重任讓給大孫子

制作一張手抄報,只需一張8開紙,幾只彩色水筆,幾分閑情逸致;但是要辦一份“出版”29年、1476期的《家庭周報》,除了堅持,還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扎實的知識積累。

“我們結婚第二天,就一起去了北京王府井書店。在那里待了整整一天,最后背了一旅行袋書回來。”妻子高麗華自與顧偉戀愛起,就一直愛慕丈夫身上的文化氣息。

從6.6平方米小平房,到如今120平方米的房子,顧偉一家的生活不斷改善,但家里沒添更多的豪華裝飾,多的只是一層層書架和一本本藏書。“補發的一年半6000元工資,就被我用來打了書架”,藏書的背后,有妻子義無反顧的支持。新家三面墻打了20個新書架,12000冊藏書讓顧家成為丹東市唯一蟬聯三屆“十大藏書家庭”的家庭。

“其實,購書、讀書、藏書,也源于我們血脈中的教師基因,”顧偉略帶自豪地說,“顧然研究生畢業后,也走上教師崗位。從我祖父開始,顧家已是連續四代的‘教師世家’,始終秉持‘讀書教子,忠孝傳家’的家風。”

這些年來,顧偉在全國各級書報刊上,發表了報告文學、散文、詩歌、評論、曲藝等作品450多萬字,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獎90多篇次。顧偉創作的各種書法和繪畫藝術作品,近5年來多次成功拍賣,為殘疾貧困學生捐款1萬多元。

妻子高麗華,2004至2014年間在丹東市振八社區任黨委書記。10年來,她先后榮獲“優秀黨委書記”、市“優秀社區工作者”、省“優秀社區統戰工作者”等獎勵30多個。兒子顧然,先后榮獲“市十佳讀書少年”“優秀大學學生會干部”“優秀研究生干部”“先進教師”等榮譽稱號30多個。

今年,顧然的兒子1歲半了,顧偉如釋重負:“過幾年,我就把‘總編輯’的重任讓給大孫子,將《家庭周報》這個文化傳家寶和萬卷詩書鑄成的好家風,繼續傳承并發揚光大。”

關鍵詞: 周報 家庭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