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面對不嚴重疾病 理性就醫才是對孩子健康負責
 “暑假是感染性、腹瀉性疾病的高發期。”北大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面對類似不太嚴重的疾病時,家長理性就醫的意識才是對孩子的健康負責。

  姜玉武告訴記者,曾有家長只因為孩子得了普通感冒、發熱,就求助交通廣播電臺,要求動用公共資源協調快速通道,幫助他們在高峰時段從北五環的天通苑把孩子送到二環路以內的兒童醫院。實際上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他們不知道怎樣才是對自己孩子的健康負責。“一方面,兒童醫院患兒很多,相對社區或者較小的醫院,孩子在人流量大的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會增加,醫院畢竟匯集了各種傳染源;另一方面,孩子來回路途的奔波,休息不好,也很容易加重病情。”姜玉武說。

  生病讓嬰幼兒免疫系統獲得成長

  當前,醫療資源在兒科被嚴重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而引起的過度治療。

 

  謝瑤是北大醫院兒科的住院醫師,她在夜班常常會遇到因為孩子發燒而一天內跑3家醫院就診的患兒家長。謝瑤表示,絕大部分孩子的感冒發燒等都是病毒性感染,可以讓孩子自己在家里扛一下,多喝水,就可以痊愈。姜玉武解釋說:“醫院是各種病人集中的地方,頻繁地帶孩子來醫院,會大大增加孩子在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得不償失。

  現在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生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需要馬上進行治療。但是姜玉武澄清:“一個人的免疫系統除了先天(遺傳)獲得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免疫能力是通過后天接觸各種感染源包括生病一步步增強的。兒童的免疫系統就是在不斷被病毒和細菌刺激的過程中形成完善的,從免疫系統的成長角度來說,0~3歲的嬰幼兒時期更加容易得感冒、發燒等感染性疾病,這其實是免疫系統在學習如何抵抗病毒和細菌的過程,如果這個時候把孩子放到無菌的環境里,反而不利于他們免疫系統的形成和成長,真這么做可能對孩子是一件后患無窮的事。”

  醫生治病是為了讓人有尊嚴地活

  謝瑤至今還記得一位患急性分離慢細胞性白血病的小患者,“從目前的醫學角度上來說,治愈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而且孩子已經出現了呼吸困難等并發癥,生活質量很低。孩子的父母是從外地來北京的打工者,并不富裕。但是這對夫妻告訴謝瑤,只要能給孩子看病,他們愿意花錢,甚至把老家的房子賣掉。

  在治愈率極低的情況下,再對孩子進行治療,一方面孩子會非常痛苦,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是錢花掉了,孩子也沒了,最后人財兩空。

  謝瑤回憶說:“所以綜合各種因素考慮,我們就建議家長不要再繼續讓孩子接受治療了。當時談得很艱難,因為我自己也一直在糾結是不是應該給出這樣的建議。家長花了大概一周的時間來考慮最終要不要放棄。”

  謝瑤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這對夫妻決定出院放棄治療的那天是一個周五的上午。本來按照規定,病人的病歷要在出院一周后才可以復印,然后進行報銷。但是那天下午,謝瑤和其他幾位醫生聯系各個部門,院領導也同意特殊處理,小患者的病歷當天就復印好了。

  隨后的一個周一,還在上班的謝瑤接到了孩子家長的電話,家長說:“謝大夫,我們孩子昨天早上在火車上就已經沒有了,但是最終我們還是把孩子帶回了家。這方面我非常感謝您,您是個好大夫。”

  聽完電話之后,當時還是規培住院醫生的謝瑤忍不住當著各位老師的面,放聲大哭。

  現代醫學雖然已經可以治愈很多疾病,但是面對每一個復雜的生命個體,人類目前的醫學水平依然充滿了無力感。

  醫生“治病不治命”,姜玉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著這個觀點,“現在大家對醫學有太高的期待值,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要接受醫學的局限性,‘人定勝天’的說法在醫學領域也不是科學的。”

  也曾有為了給孩子治病,帶著孩子跑遍全國各大醫院,30多歲就已經滿頭白發的母親找到姜玉武問診。這樣的母愛固然偉大,但是從一個醫生的角度來說,姜玉武并不鼓勵這樣的就醫行為,他認為這樣的舉動不理智,不僅對媽媽不好,就是對孩子也未必好。漫漫長路無休止的顛簸勞頓,尋求不可能實現的治療,折騰得孩子病情不僅不好轉,還可能加重。“很多疾病我們是治不了的,這些疾病不是用愛就能治好的。但是愛是可以讓患兒有尊嚴地生活所必需的!”姜玉武說。

  姜玉武認同,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注定會走向死亡,“醫生治病救人,是盡量挽救生命,但是更重要的是為了讓病人有尊嚴地活著,而不是必須不死。從哲學角度來看,不死是暫時的,死亡是最終的永恒”。記者 劉昶榮 齊征

關鍵詞: 理性 疾病 孩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