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31日,是傳染科歷史上最不平靜的除夕之夜……”7月29日,在醫院新員工入職培訓的講臺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病科主任醫師鄧子德面向著幾百個年輕面孔,再次回憶起了當年抗非典的艱難歲月。
16年來,非典已成塵封往事,但它在當年親歷非典的醫務人員記憶深處,已刻下一道深深的烙印,永遠無法抹去。
16年來,從猝不及防地與非典打了一場“遭遇戰”,到從容鎮定地打贏MERS的“狙擊戰”,廣東公共衛生“防疫大堤”愈加穩固。
16年來,非典也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更加注重民生與公共利益。如今,在建設“健康中國”戰略下,公眾防病意識再次飛躍。
SARS“遭遇戰”
鄧子德仍記得2002年12月11日自己接到的一個電話。電話是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打來的,請他去會診ICU里的兩個重癥肺炎病人。
事后經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其中的龐姓病人就是全球首例SARS病人。
隨后,河源、中山等地相繼出現類似病例,醫院感染暴發。一個多月里,鄧子德兩次隨省專家組前往河源、中山等地參與不明原因肺炎暴發的調查。
1月22日,《關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的調查報告》由鄧子德執筆完成,省衛生廳以紅頭文件的形式發往廣東各地。這是世界上關于非典的第一份完整的調查報告,報告中首次使用了“非典型肺炎”的診斷描述。
春節前后,非典進入發病高峰,廣州成為“抗非”主戰場。大年初三開始,作為廣東省非典型肺炎醫療救護專家組成員之一的鄧子德在救治病人中被感染,住院治療了一個多月。
抗擊非典的戰斗中,站在最前線的,是廣大醫務人員。非典感染者中,有23%是與鄧子德一樣的醫護人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救護車司機范信德、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中山三院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鄧練賢、廣州市胸科醫院二內科主任陳洪光先后以身殉職。
隨著病例增加,恐慌和謠言也在蔓延,社會上出現了搶購板藍根、白醋乃至搶米搶鹽的風潮。空氣中無處不在的白醋和板藍根的味道,成為許多廣東人的集體記憶。
春節后復工不久,廣州市政府和省衛生廳就先后召開記者見面會,向社會詳細公布非典型肺炎發病的情況。這是1989年國家傳染病防治法頒布以來首次由政府正式發布此類新聞。
廣大醫務人員臨危不懼,救回大量患者生命;物價、工商等部門應對搶購風潮;媒體通過各種渠道答疑解惑,漸漸平息了社會恐慌。
面對越來越多的非典病人,廣東省非典醫療救護專家組組長、時任廣醫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的鐘南山院士說:“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
2月18日,有媒體稱非典病原基本可確定為衣原體。《南方日報》頂住壓力,第二天堅持刊發了以鐘南山為代表的廣東專家的保留意見:他們認為是病毒性肺炎的可能性很大。“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則受害的將是患者。”鐘南山說。
在鐘南山帶領下,廣東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成為全世界抗擊非典的通用救治方案。為找出病原體,鐘南山帶領專家組與香港合作,最終分離出兩株冠狀病毒,找到非典真兇。
在全社會的努力下,最終非典疫情被遏制。
在抗擊非典斗爭中,廣東凝聚出“臨危不懼、沉著應對,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抗非精神,創造了全世界非典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紀錄。
在非典中,廣東還實現了“四不停”:學校不停課、工廠不停止生產、機關不停止辦公、市場不停止開放,這在全國絕無僅有。當年的春季廣交會照常舉辦,5萬多來賓參會無一感染。
筑起“防疫大堤”
那個與SARS正面交鋒的春天發生的事,已成為廣東人民的集體記憶。非典帶來的反思與決策,至今仍在深刻影響著中國。
“非典是中國公共衛生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事件。”何劍峰說,非典之后,政府高層、專業人員和廣大群眾,對公共衛生的認識提升到了空前高度,“這個高度,說白了是教訓換來的”。
非典后,公共衛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2003年5月,國務院頒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此后,《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疫法》和《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先后被修訂。
取得“抗非”勝利后,2003年8月7日,廣東罕見地召開當年第二次全省衛生工作會議,總結了廣東公共衛生建設中存在的六方面缺陷和問題,包括應急能力不足、疾控體系不健全、衛生監督不到位、農村衛生基礎薄弱、衛生投入不足、衛生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第二天的《南方日報》,在頭版報道了廣東將投入15億筑起“防疫大堤”的重磅消息。廣東的公共衛生大建設由此開端。
據統計,非典后的十年間,全省各級疾控中心新改擴建項目109個,包括省疾控中心、21個市級和87個縣級疾控中心,總投資30.9億元。
歷經近十年建設,2012年7月16日,耗資5億多元建設的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番禺新址正式落成。這標志著廣東覆蓋省、市、縣的公共衛生體系全面建成。
在基礎設施、儀器設備、運行機制、人才隊伍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全省各級疾控中心均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其中,在2005年,廣東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就實現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法定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
非典中,為什么那么多醫務人員被感染?鄧子德分析,除了長期一線工作身體疲勞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流行初期,醫護人員的防護裝備和措施不足。
“曾有不明情況的人說,你們搞傳染病的醫生護士怎么會不懂得預防?”鄧子德說,其實,他們已采取了當時能有的最好防護措施,一天用去了幾百個棉紗口罩,幾十件隔離衣,幾十副乳膠手套。
但事后看來,這些傳統的防護用品,在非典病毒面前,形同虛設。
“非典大大推動了中國對醫院感染防控的重視。”已是中山三院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鄧子德對此感觸最深。他說,如今醫院的院感防控意識、防控手段,醫務人員手消毒意識都明顯加強,N95醫用防護口罩等物資儲備充足,醫院隔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不少醫院還建設起了負壓病房。
從非典開始,傳染病疫情信息公開成為慣例。2008年5月起,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并催生了新聞發言人制度。
非典后,中國還加強了疫情防控的對外交流合作。粵港澳三地率先建立了傳染病聯防聯控聯席會議制度,在傳染病疫情通報、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人才培養方面都進行了廣泛的合作。
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防控寨卡疫情,從地震醫學救援到臺風災后處理……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中國公共衛生積極“走出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MERS“狙擊戰”
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從未停止,病毒引發的疫情一定會來。如果非典重來一次,我們準備好了嗎?
非典后十多年,面對著人感染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熱等傳染病的挑戰,廣東建設的“防疫大堤”都經受住了考驗。
2009年春夏,新型的甲型HIN1流感病毒從南美墨西哥迅速向全球傳播。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流感全球大流行。中國第一時間啟動了衛生應急體系,作為祖國南大門的廣東緊密監測,科學防控。
“當時我們的許多經驗都來自于非典,像成立應急指揮部、專家組,及時有效地隔離,及時接種疫苗等等。”何劍峰說,廣東做到了有條不紊、忙而不亂地去應對。
又一次嚴峻的考驗,在2015年來臨。
2015年5月27日晚,一例疑似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病例從韓國首爾進入廣東惠州,隨后被確診為中國首例輸入性MERS病例。
MERS病毒致死率近40%、一度被稱為“類SARS”。但這次,它剛“溜進”廣東,就遭到廣東疾控體系的嚴密“狙擊”。
距通報僅4小時,患者就被找到;當天晚上10時許,廣東疾控專家就采集到了病例樣本;28日中午,省疾控第一輪檢測結果出爐;29日凌晨6時,國家疾控中心復核確認;7天里,78名密切接觸者全部找到。
為救治韓國病人,廣東建立了臨床專家輪值制度,前后共6批“國字號”及省內的專家組到惠州參與救治和防控,三級醫療衛生部門組建的專家隊伍共同制定治療方案。
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收治患者的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加上了接觸傳播預防、飛沫傳播預防以及空氣傳播預防三套預防體系,院感控制達到了最高級別。
一個月后的6月26日,韓國患者康復出院。南方日報刊發報道總結這一場MERS“狙擊戰”:4小時找到患者,7天找齊密切接觸者,展現了“廣東速度”;院士領銜救治,醫護人員主動請纓,深切關懷病人,體現了“廣東溫度”;權威部門及時辟謠,每天通報疫情信息,彰顯了“廣東透明度”。
“非典、埃博拉等烈性傳染病,哪怕在中國再來,我們仍有信心把它控制在萌芽狀態。因為我們形成了有效的規則,我們有預案、有方法,有相應的組織動員群眾的能力。”何劍峰說。
一次次公共衛生事件的歷練,也在公眾中普及了公共衛生理念,愛國衛生運動深入到了家家戶戶。2019年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免疫規劃疫苗的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
非典后,政府更加重視民生發展。十多年來,廣東醫療衛生事業與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同步飛躍,病床數、人均預期壽命、醫療服務水平等均顯著提升,醫保體系日臻成熟,居民健康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抗擊非典給廣東人民留下的“遺產”中,還包括尊重生命、尊重科學、尊重常識、尊重權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悄然變化。
何劍峰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國醫療事業正在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而這也與非典帶來的反思一脈相承。
見證者說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首席專家何劍峰:
非典后公共衛生體系實現飛躍
“懵懵懂懂開了戰,如履薄冰走過來,心驚膽戰地經歷過,泰然處之回頭看,一切都在燈火闌珊處。”說起非典往事,何劍峰用了這樣的一段話,來概括自己的心路歷程。
這段“抗非”經歷,在他的人生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寫出了世界首份非典流行病學報告
一開始,與其他大多數人一樣,年輕的疾控專家何劍峰對非典沒有認識,把它當成非常普通的疾病來應對。
2003年1月18日,接到中山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暴發的報告后,何劍峰與4個同事去了中山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詳細調查了28個病例。
19日調查完,當晚何劍峰與李靈輝醫生熬到凌晨4點寫出了世界上第一份關于非典的流行病學報告,提出這種疾病是有一定傳染性的傳染病,“可以人傳人,目前沒有有效治療方法,考慮病毒性可能極大”。
后來著名的“中山報告”即是在這份報告的基礎上完成。到如今何劍峰都很自豪:“非典沒有跳出來我原來的框架。”
1月23日,何劍峰接到順德報告非典病例后火速前往,病人插著呼吸機躺在病床上,何劍峰就在床邊給他做調查,只戴著一個簡單的普通口罩。
下午4點鐘調查完,晚上8點鐘病人死了。何劍峰得到消息后的第一個念頭,是要去給這個非典的第一個死者采樣。但當他追到殯儀館時,病人尸體剛剛火化。
病人的死亡、戰友的倒下、同事受感染……何劍峰感受到了非典的可怕,但更激起了他與之戰斗的決心。由于貢獻突出,何劍峰榮獲廣東抗擊非典一等功。
有信心打好任何一場傳染病防控戰
在MERS襲來時,已成為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的何劍峰數次面對媒體亮相,回應相關疑問,研判MERS疫情,見證著廣東公共衛生體系的巨大飛躍。
“當年對非典,大家的認識是模糊的紊亂的,看不透。到現在,我們對每一個公共問題都有自己的方法、行動步驟。”何劍峰說。
在MERS的“狙擊戰”中,廣東4小時找到患者,7天找齊所有密切接觸者,這在非典發生時是無法想象的事情。何劍峰說,如果再來一次類似疫情,找人的時間還可以更快。
作為一名公衛人,何劍峰見證著非典后政府對公共衛生的空前重視。
“以前我們做衛生防疫的時候,拿個水桶、蚊帳、洗漱用品就去基層駐點。”何劍峰說,當時大家有句話來自嘲:“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走近一看是防疫站的。”
非典后,公共衛生發展得到了大量資金、技術投入。何劍峰的辦公室從擁擠的新港路搬遷到了番禺大石的新址。
何劍峰也見證著公眾對公共衛生的認識空前提高。“非典時,許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公共衛生,唯一知道的就是打疫苗。當時很多人搶米搶鹽,一個原因是大家以為是‘非碘’,而鹽里面有碘嘛。”何劍峰感慨,這放到現在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非典后,廣東省疾控中心開始在全省范圍內普遍開展新發傳染病防控的培訓,何劍峰幾乎跑遍了廣東的每一個市縣,推動了公眾的公共衛生風險防范意識的普及。
“怎么講非典的作用、經驗都不過分。”何劍峰認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在傳染病防控的理論、手段、技術等方面都處于國際前列,我們很有信心也有經驗去打好任何一場傳染病防控戰。(記者 李秀婷 實習生 程楚瑤 陳麗華)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