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巡警陳浩(左)在轄區內巡邏。 |
核心閱讀
“一場糾紛隨時有可能演變成一個治安事件,下一點‘繡花’功夫,在它最微小的階段及時處置掉,是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做貢獻。”
“對于民警來說,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就是在任何復雜的困難面前不言放棄,這尤其是我們青年民警的使命。”
脫下警服,眼前的這幾個小伙子依舊俊朗。
因為全國首檔全景式警務紀實片《巡邏現場實錄2018》,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曹家渡派出所巡邏隊的青年民警們出了名。該片真實記錄了城市治安管理一線,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展現了民警們“繡花”般的細心和耐心。
但在青年巡警陳浩看來,街巷里日復一日的守護,才是工作的本真。“巡邏雖然瑣碎,但意義重大,不僅僅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多的是去傳遞法治的價值。”
做“老娘舅”,得有一手“繡花”功夫
巡邏民警是基層派出所的主力警種之一,處置110的接警、進行街面巡邏防控,是他們日常的主要職責。
坐在陳浩的巡邏車上,電臺里不時傳來聲音,指揮中心實時調度巡邏民警們處理各類突發情況,“平均下來,一天總會有20多起事件要處理。”今年33歲的陳浩2011年來到曹家渡派出所,轄區的這條巡邏路,一走就是8年。
在上海,城區的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但隨著智慧公安建設、技防水平提高,違法犯罪類案件逐年遞減。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違法犯罪案件接報數同比下降了20.8%。
而在每天超過3萬個的報警電話里,搶險救急、普法教育、調解糾紛等非警務類警情占比已近七成,對于陳浩和他巡邏隊的戰友們來說,除了打擊犯罪,他們需要肩負起更多的社會治理責任,應對“細微小事”,已經成為他們的工作常態。
110指揮平臺通知,曹家渡派出所轄區一棟大樓里有人報警,到現場一看,原來是因為情感糾紛導致的爭執。一個壯漢正氣勢洶洶地罵街,另一方見勢不好,躲了起來,不少群眾在旁圍觀。
“打電話讓他過來,你們當面談談可不可以?”那次警情,是陳浩和隊友馬曉亮共同處置的,他們告知當事人,“談歸談,不要因為一怒之下就動手,如果動手,我們要追究法律責任。”
穩定情緒后,把雙方帶到派出所的糾紛調解室,陳浩和馬曉亮展現出了超乎他們年齡的耐心和穩重——厘清事情原委,擺明誰是誰非,對當事人雙方分頭做工作,最終這場糾紛以一方道歉而告終。
“處置糾紛,最重要的是舒緩情緒,防止雙方的糾紛變成沖突,避免事態升級。”這是陳浩總結的經驗,也是上海民警的傳統,因為在處置糾紛上成績出色,一直以來,他們被市民們親切地稱為“老娘舅”。
但當好這個“老娘舅”著實不容易。
從二十歲出頭開始,陳浩和馬曉亮們就穿梭在樓宇街道間,為鄰里矛盾做調解、為家庭糾紛做調解、為突發事件做調解,很多時候,還要承受當事人的誤解和情緒宣泄。耐心,就在一次次調解中慢慢培養出來。
對這個成長的過程,馬曉亮的體會很深,“剛工作的時候,真不知道怎么開口,我一個小年輕給長輩們講道理,誰理會我?”但他知道,用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治理效果,必須做好“老娘舅”,“一場糾紛隨時有可能演變成一個治安事件,下一點‘繡花’功夫,在它最微小的階段及時處置掉,是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做貢獻”。
困難面前不言放棄,是青年民警的使命
兩天中班、兩天夜班、兩天休息,不分周末節假日,六天一個輪回,是巡警們固定的生活節奏。
在曹家渡派出所,夜班是從晚上10點半開始的,到早晨6點半結束前,巡警們時而開車,時而步行,一夜巡邏距離最長時,會超過50公里。
這個距離,到了那個鐘點,再有精神的巡警也扛不住困意。
“特別是第二個夜班,喝咖啡、喝茶,都擋不住上下眼皮往一塊湊。”馬曉亮現在的搭檔周世奇是個90后,他最佩服的是所里的老巡警們對生物鐘的征服,“所里破的好幾個大案子,都是在凌晨5、6點鐘,那個時間還能保持精神的亢奮,簡直不可思議。”
馬曉亮也試著向前輩們學習經驗,“對抗睡眠的秘訣,是讓身體持續地動起來。”所以,每到下半夜,就成了巡警們最活躍的時候,開著車在路上巡邏,幾百米就停下來一次,沒停好的車、形跡可疑的人、社區犄角旮旯,挨個檢查一遍。
這辦法,還真有成果。
不久前的一次夜巡,馬曉亮收到視頻巡察民警的通知,可能有電瓶失竊,馬曉亮和周世奇找到嫌疑人盤查,這人雖然帶著些工具,但沒有贓物,很是“委屈”,“警告了幾句先讓他走,我們回去再看監控。”
對著監控仔細研究,一個一個的攝像頭挨個看過去,影影綽綽間,鏡頭里,嫌疑人手上拿著的一個大箱子一閃而過。
有了線索,凌晨4點多,馬曉亮再次走進茫茫夜色。按照嫌疑人的軌跡一路尋,兜兜轉轉一個小時,幾乎把整個目標小區的所有角落翻了個遍,馬曉亮總算在小區的隱蔽處發現了那個箱子,拉開一看,里面藏著好幾個電瓶。“嫌疑人開車來取的時候,我們已經守在那里了,人贓并獲。”
馬曉亮的執著,讓周世奇在他身上看到了曹家渡老巡警們的影子,“對于任何時代的民警來說,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就是在任何復雜的困難面前不言放棄,這尤其是我們青年民警的使命。”周世奇說。
“說實話,當初選擇這條路,就是想做刑警、破大案”,但7年過去,馬曉亮覺得,他的追求早就不是“大案”了。
曹家渡派出所轄區既有居民區又有商圈,是典型的市中心居民聚集地,打擊偷盜電瓶車和扒手,是巡警們工作的重點之一。
鐵面無私,也賦予城市更多溫度
陳浩平時有些嚴肅,或許是因為喜歡看書。他最近在看的一本關于社會心理學的書,對工作也有幫助。
“腦子里思考得越多,現實里事情就處理得越好。”這是陳浩在接處警工作中奉行的信條。
前幾天,他接了個警,到了現場,有些哭笑不得。
兩個還在實習期的大學生,被供職的公司老板指派,到轄區內的一家企業催債,盤桓一天,一言不合,這家企業負責人選擇了報警。
“問下來才發現,其實兩個學生所在的公司沒有履好約,是一起商業糾紛。”陳浩告訴她們,這類案件應該走法律途徑解決,上門催債并不是個好辦法。
“但她們還是不肯走,因為怕就這樣回去會丟了工作機會。”剛進社會,領導布置了任務,完不成,不敢走,陳浩能體會那種心情。
“兩個女孩子,如果就這么回去,一路擔驚受怕,萬一路上出點什么事,得不償失。”陳浩想了想,“多管閑事”的他和當事企業負責人商量,能不能給寫個書面回復,讓她們回去也能交差。聽了陳浩的想法,企業負責人同意了。
“看著她們歡天喜地地走了,我心里就放松了。”陳浩說,那種成就感,并不比抓到一個犯罪嫌疑人低。用青春賦予城市更多溫度,他也是踐行者之一。
“溫度也有底線,那就是法律。”不止一次,陳浩和馬曉亮都曾遇到過不理解、被投訴,因為他們堅信“不能有溫度的地方,必須鐵面無私”。
陳浩給自己的要求很高,在他看來,自己每一次出警,不僅僅是在打擊犯罪、調解糾紛,更是在傳遞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全社會的法治意識越強,我們的工作就越輕松。”陳浩笑著說。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高質量集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2-01-15
- 噴灑消毒劑2.9噸!鶴壁鶴山區對城區公共場所集中消殺2022-01-15
- 大慶兩會看檢察 | 漫看大慶檢察“高光”時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車不用再帶身份證了2022-01-15
- 從警前VS從警后,一同追憶那段“芳華”!2022-01-15
- 速看!福州這個路段出行有變2022-01-15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