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6日)上午,記者從載人航天工程應用成果情況發布會上獲悉,中國在突破載人航天基本技術的同時,安排了一定數量的空間應用項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成果。
2022年前后建成載人空間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空間站目前已經完成主要系統關鍵技術攻關,計劃實施13次飛行任務。
2017年,隨著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圓滿收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并計劃于2022年前后建成載人空間站。
根據飛行任務規劃,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林西強說:“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試驗核心艙發射等6次飛行任務;空間站建造階段安排了實驗艙I和實驗艙II發射等7次飛行任務。”
據林西強介紹,目前,空間站任務主要系統關鍵技術攻關已完成,空間站核心艙初樣階段研制接近尾聲,計劃年底前完成轉正樣階段評審工作;實驗艙I和實驗艙II正在進行初樣階段結構熱控艙總裝工作。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并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天宮二號在軌730余天
截至9月25日,天宮二號已在軌正常運行738天,目前狀態設置正確,各項功能正常、指標良好。
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上面搭載了14項約600公斤重的應用載荷。在軌運行兩年多來,空間應用系統完成了預定的各項飛行試驗任務,其中,空間基礎物理學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空間冷原子鐘和伽瑪暴偏振探測儀等實驗項目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地球科學觀測遙感器采用創新的技術體制,取得顯著應用效益;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微重力流體物理等實驗發現了一批新的科學現象;量子密鑰分配、伴隨衛星等新技術實驗,為未來空間應用技術發展提供了先進的解決方法和手段。
為進一步發揮空間應用效益,天宮二號將在軌飛行至2019年7月,之后受控離軌。
2016年9月15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著空間實驗室任務圓滿收官,天宮二號也圓滿完成了兩年的在軌設計。(記者 陸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