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務助力中企開辟海外市場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去”,起一個響亮的英文商標,有助于產品被海外市場所接受。然而,如果沒有優質的法律服務先行,商標侵權可能給企業“走出去”當頭一棒,也可能為今后拓展市場帶來極大隱患。

最近,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楊宇宙接了不少海外商標檢索的法律服務項目。在楊宇宙看來,這正是中國企業愈發重視知識產權,“走出去”過程中尊崇法治、遵守國際規則的一個縮影。

近日,全國律協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李德成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337調查”及各類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等風險,全國律協通過制定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開展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國際交流等方式,積極培養涉外律師人才,律師在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提前預防避免侵權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因知識產權引發訴訟的情況較普遍,一旦敗訴,往往面臨巨額賠償,有時僅律師費就要承擔上百萬美元。

楊宇宙告訴記者,中國企業在海外遇到知識產權風險,主要涉及專利和商標,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品“走出去”前沒有對目標國的知識產權進行調查。

他舉例說,企業起英文商標,應當針對主要國家市場進行充分的檢索,避免此商標和其他企業注冊商標雷同。如果此商標已被他人注冊,律師可以提供法律服務,幫助企業進行商標異議和申請商標無效,或者購買,從源頭上避免今后產生侵權糾紛。

一家做通用發動機的中國上市公司準備開拓美國、歐洲市場,楊宇宙及其團隊對該公司在美國、歐洲的主要競爭對手進行了詳實的不侵權調查和分析,提出進入市場可能存在的各類知識產權風險,并就高危專利,建議申請無效、購買、獲得許可或規避設計,確保該企業順利迅速開辟新市場。

正因為風險大,侵權成本高,提前預防工作便顯得十分重要,這給知識產權律師提供了廣闊空間。

李德成認為,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知識產權律師可以在3個方面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專利侵權防范與專利布局、特定產品與重大合作項目知識產權風險評估以及技術秘密的保護與侵權防范。

北京冠英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晨光長期從事涉外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工作,他和他的團隊通過開展知識產權沙龍、講座等形式,梳理企業在知識產權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培養、提高企業領導層的法律思維和知識產權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強化企業員工的法律意識和建立依法經營的企業文化。

“我們通過海外基礎查詢進行風險預判。比方服務的企業要推一個軟件到東南亞市場前,會先檢索當地有沒有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檢索商標和當地文化語境有無相悖之處等。”王晨光說。

楊宇宙介紹說,大成律所在70多個國家有150多個辦公室,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始終由專業的律師團隊分工合作。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在到海外開展業務前,首先做的就是收購知識產權,甚至有些企業到美國硅谷定點收購知識產權,在此過程中,都少不了知識產權律師服務的身影。

發生訴訟積極應對

不管如何努力預防,知識產權爭議和訴訟總會時有發生。面對訴訟,中國企業越來越從容,積極借助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李德成說,中國企業海外被訴,雖然中國知識產權律師不能直接參與訴訟,但依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取證、固定證據以及組織證據以有效地形成答辯方案甚至反制措施等方面,作用不可以替代,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

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AMEC)是李德成團隊的長期服務對象。該公司在美國應訴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技術秘密案,在臺灣應訴美國科林公司專利案,正在是我國律師的積極努力和配合下,實現前案成功和解后案勝訴。

在李德成看來,積極的應對應包括反制措施的研究、制定與實施。在臺灣應訴美國科林公司專利案中,美國科林公司在臺灣的涉案專利被判無效,在美國的專利被判部分無效。因該案證據涉及到中微公司的技術秘密,中微公司在中國上海起訴美國科林公司技術秘密侵權,成功地在中國開辟第二“戰場”。

“有些‘侵權’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信通行業,是專利密集型行業,有的形成了標準,為了互聯互通,必然會用到別人的專利。”楊宇宙說,遇到專利侵權糾紛,企業不必驚慌,遵守“游戲規則”,有些專利可以申請宣告無效,有些該支付許可費就支付許可費。

楊宇宙深切感覺到,以前,在海外被告侵權,不少中國企業沒有經驗和信心與對方抗爭,不戰而退;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為維護自身權益,運用法律武器,抗爭到底,最終獲勝并贏得了競爭對手的尊重。

去年,楊宇宙服務的一家企業在泰國被德國某巨頭狀告專利侵權,楊宇宙作為中方專家證人出庭,就能否構成侵權、賠償計算等問題接受泰國法官的詢問,最終,該案賠償金額為原告主張賠償金額的八分之一。

重視知識產權質量

中國企業正在做大做強,不少中國企業“走出去”,也面臨著被侵權的風險。

上海嘉之會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劉華俊認為,企業“走出去”,需要特別重視知識產權質量,專利數量反映了企業對海外市場的重視程度,專利質量決定了企業的技術能不能得到有效保護以及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這方面,國際巨頭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值得借鑒。

實踐中,劉華俊提倡善用知識產權一體化保護。他說,同一個載體包含多項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各種權利之間具有關聯性,一體化保護有助于更好地維護企業權益。比如,版權的保護期限通常比專利保護期限長,外觀設計保護期限已過,但版權的保護期限可能還沒過,利用版權保護仍可行并且有利。

劉華俊認為,隨著更多企業“走出去”,律師需要根據企業提供的信息進行預警分析,可以稱之為“反向工程”,即律師參與深入研究國外競爭對手的產品,分析研究現有專利,在此基礎上,使自己的產品處于不侵權的法律狀態中。

劉華俊告誡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產權的質量,如果專利質量不高,會被競爭對手通過反向工程進一步研究,生產新的不侵權替代產品。

據介紹,在服務國內某家大型機械企業過程中,劉華俊深度參與了該企業專利的撰寫,有效防止權利保護范圍寫得過窄。后來,該企業將產品打入國外市場,鮮有被侵權的情況發生,打開市場的同時,降低了“走出去”的成本。

關鍵詞: 法律服務 市場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