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今年世界經濟增速驟降 全球債務水平快速攀升

12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發布《世界經濟黃皮書: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下稱《黃皮書》)。《黃皮書》指出,2021年世界經濟將明顯反彈,主要原因是疫情形勢好轉和世界應對疫情的能力提高。預計2021年世界經濟按PPP計算的增長率約為5.5%,按市場匯率計算的增長率約為5.2%,均比2020年上升9.9個百分點。

今年世界經濟增速驟降 全球債務水平快速攀升

《黃皮書》指出,2020年世界經濟增速大幅下降,主要經濟體實際GDP普遍出現大幅負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世界GDP增長率比2019年下降7.2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2020年GDP增速為-5.8%,比2019年下降7.5個百分點;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速為-3.3%,比2019年下降7.0個百分點。主要發達經濟體無一例外出現實際GDP負增長。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也出現了普遍的實際GDP負增長。

經濟最活躍的亞洲新興經濟體2020年GDP增長-1.7%,比上年下降7.2個百分點。中國和越南是少有的經濟仍然保持正增長的國家。盡管如此,中國和越南也經歷了大幅度的經濟增速下降。其中,中國GDP增長率從2019年的6.1%下降到2020年的1.9%左右。

新興與發展中歐洲經濟體在2020年經濟同樣出現大幅度負增長,GDP增長率從2019年的2.1%下降至2020年的-4.6%。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是經濟衰退最嚴重的發展中地區,該地區整體GDP增長率從2019 年的0下降到2020年的-8.1%。中東北非地區由于地緣政治沖突和油價持續低迷,GDP增長率從2019 年的0.8%下降到2020年的-5.0%。

在通貨膨脹率方面,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貨膨脹率均有所下降,部分經濟體出現了通貨緊縮。疫情及疫情防控導致各國供給和需求同時減少,但是通貨膨脹率普遍下降的現象表明,各國需求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一些,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總體上表現為總需求不足。

全球疫情暴發后,主要經濟體資本市場出現大幅震蕩,美國股市4次熔斷。各主要中央銀行實施大力度貨幣寬松政策,并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進行救助,推動各國股市重新走高,在實體經濟衰退過程中制造出了股市繁榮。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美元指數下行。黃金避險功能強化,金價大幅上升。

受大規模經濟救助和刺激政策影響,2020年全球政府債務水平大幅度攀升,且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水平上升幅度明顯高于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各國企業債務在2019年和2020年均有所上升。全球居民債務水平在疫情暴發后反而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因為疫情限制了居民消費,另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救助緩解了居民收入下降,兩方面因素導致居民儲蓄大增,債務水平反而下降。

歐洲經濟復蘇面臨挑戰 亞太經濟將持續調整復蘇態勢

《黃皮書》指出,在2019年,美歐貿易摩擦和英國脫歐不確定性是歐洲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2020年,疫情的暴發改變了歐洲經濟增長格局,歐盟成員國幾乎全部陷入衰退。歐洲央行、歐盟和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紓困政策,托底民生經濟,致使歐洲在疫情緩解后經濟得到部分恢復。

2021年,歐洲經濟復蘇之路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疫情的發展依舊存在較高不確定性,是否還會對歐洲經濟造成擾亂仍難以判斷。其次,盡管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積極動用財政刺激助力經濟復蘇,這些雄心勃勃的刺激政策最終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效果還有待觀察。最后,外部風險和金融風險同樣制約著歐洲經濟的復蘇。

整體而言,歐洲經濟復蘇道路崎嶇,充滿不確定性。短期內即便二次疫情對經濟的損傷可控,受政策刺激效果時滯性、歐洲自身結構性問題、外部貿易環境不穩的影響,歐洲經濟也較難出現強勁反彈。不過,若無其他負面風險因素如英國無協議脫歐、債務危機爆發等的影響,在復興計劃的支持下,歐洲經濟2021年春季之后或會逐步回升,預計2021年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均為4%—5%。

受疫情沖擊,亞太地區加權制造業PMI在2020年4 月跌至40.6的谷底,隨后不斷回升,9月為52.5。盡管疫情在一些地區出現反復甚至蔓延,但是市場參與者已經從最初的恐慌性沖擊中走出來,逐步接受在疫苗出現之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現實。這對于修復預期、增強經濟動能有積極作用。預計2021年亞太地區經濟體加權增速為6.4%,高于IMF預計的5.2%的全球增速。

后疫情時代全球化不會終結

《黃皮書》分析,疫情導致全球供給和需求同步下降、價值鏈斷裂、各國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分化和對立,正在改變以要素資源跨國配置為特征的全球化發展基礎,加劇“逆全球化”趨勢。

目前,發達國家主導的、以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高速流動和優化配置為特征的“超級全球化”已經退潮。但是,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能力和意愿的增強、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及融入全球經濟分工的客觀需求等因素,將繼續支撐全球化的發展。后疫情時代全球化不會終結,但產業鏈重構不可避免。

《黃皮書》認為,未來的全球化是多方力量相互博弈和權衡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全球要素流動趨緩,區域內一體化程度加深,價值鏈數字化和智能化,在技術、市場、成本、競爭和政府等多方因素的權衡下,尋找新的穩態。從市場看,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經濟體的國內市場不斷壯大,將吸引跨國公司圍繞終端需求形成新的區域集聚模式。從技術和成本看,隨著全球要素稟賦格局的變化,全球產業鏈將在中長期呈現知識化、數字化和資本化趨勢。從政府和政策看,安全導向在全球產業布局中影響增加,進而引導全球產業鏈的區域化和多元化。

(記者 泠汐)

關鍵詞: 疫情 經濟增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