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經濟或將呈現“不均等”復蘇

2021年將是轉折的一年。在新冠疫情后會有一段過渡期,然后就進入后新冠時代。盡管我們預測會有經濟復蘇,但這種復蘇將分為兩個階段、以不均等的方式出現。

疫情危機將會結束。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在明年最初幾個月,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還不足以避免新的防疫限制措施。盡管每一輪禁足時期都沒有前一輪那么困難,但明年上半年看起來很有可能以“停停走走”的現象以及政府出臺支持國民經濟的措施為標志。

德國在12月中旬重新宣布禁足政策,同時延長企業幫扶措施,這將是2021年最初幾個月趨勢的寫照。發達國家的這些政策同樣適用于新興國家,只不過時間進度不同。對于新興國家而言,過渡期可能會持續一整年。

幾乎所有經濟體的公共債務水平都會迅速增加,這就是我所說的世界經濟“日本化”。在發達國家,公共債務平均增長超過20個百分點,在新興國家則超過10個百分點。伴隨而來的是企業業績的惡化。

新冠疫情危機的另一個主要教訓就是不平等加劇,2021年仍將如此。在全球范圍內,疫情造成了更多貧困。世界銀行在最近一份報告中估測,新增貧困人口達到1.2億人。這些新增貧困人口會有一半在2021年擺脫貧困,但另一半不會。因此明年我們會看到一些國家重振經濟,但其他地區可能落到最底層。

復蘇的核心會在亞洲和非洲。不過,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表現出的差距要比危機前更大。比如在亞洲,中國、越南和韓國明顯跑在前面。這既是因為這些國家已經很好地管控了疫情,也是因為它們因主要來自電子行業的行業專業化而受益。落在另一端的是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這些國家在2020年可能會陷入深深的衰退。位于中間的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和泰國。

經濟的專業化程度也以同樣的方式讓歐洲國家分出高下。越是服務業比重高的國家,受到疫情的沖擊也就越大。對大部分國家而言,今年二季度尤其糟糕,但三季度開始反彈。在這一普遍趨勢背后,分出兩個表現不同的集團:第一個是三季度末國內生產總值(GDP)相比2019年末下滑3%到6%的國家,包括荷蘭、法國、德國;第二個集團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GDP下滑9%到12%,包括英國、希臘、西班牙,這些國家的服務業(包含旅游業)在GDP中比重很高。

全球一些地區的移動性降低會對一些國家帶來持續性后果。這顯然涉及旅游業和商務往來等臨時性人口遷移的增長放緩。在歐洲,葡萄牙和希臘受到的影響將更明顯。與此同時,出國勞務人員的流動降低,比如傳統上吸納了很多外國勞動力的海灣國家,當地勞動力主要來自埃及、摩洛哥、菲律賓和中亞國家等。需要關注的是僑民公開轉移資金。

另一個可持續的現象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現在進入一些此前涉足不深的行業,比如醫藥或汽車。在美國,電子商務一年來增長30%,而零售業銷售額10月底總體下滑1%。

我們認為疫情不會導致工業領域出現企業大規模外遷。相反,有必要保持供應商多樣化。區域性經濟集團的成立迫使人們重新思考一些投資的去向。服務業方面,遠程辦公帶來的贏家都是那些積累了高水平勞動力、勞動力成本優勢和高效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行為體。只要它們位于經濟洼地附近,就有大量機會吸納新投資。在歐洲,波蘭、斯洛伐克、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國家都屬于這種類型。

關鍵詞: 世界經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