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個權威機構對明年中國經濟投出信任票

2020年“進度條”即將走盡。人們感嘆過去一年的不易,也將希望投向來年。對于2021年的中國經濟,疫情壓力測試尚未結束,“十四五”大考又至,我們該樂觀嗎?

回望年初,來勢洶洶的疫情讓中國經濟不得不一度按下“暫停鍵”。企業停工、工廠停產、商場停業,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降6.8%,歷史罕見。

中國經濟從來都在風浪中得以壯大。-6.8%、3.2%、4.9%……統籌防疫和發展“兩條腿走路”,讓中國經濟逐季改善,前三季度GDP增速“深V”反彈,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更助力“十三五”圓滿收官。

對于明年中國經濟,全球多個權威機構已投出信任票。世界銀行預計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回升至7.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期待中國在應對全球經濟挑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深厚的底蘊與積累,讓中國經濟在風浪中化危為機,也成為人們對其繼續穩定復蘇的信心來源。

世界上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以及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既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貢獻,又為中國經濟的韌性增添注腳。

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則在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成為撬動中國經濟復蘇的支點。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內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陽光總在風雨后。跨過艱險、趟過難關,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仍有廣闊空間。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這一點在中國已形成共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官方消息中,“科技”與“創新”共被提及30次,幾乎是上年的兩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位列來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之首。這些都意味著,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中國通過科技創新擴展經濟發展空間的思路更加堅定。

而在新發展格局下,基于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進而擴大消費,這一系列任務也已提上明年工作日程。與此同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等部署,亦將進一步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在增多,但對于可能出現的風險,決策層亦有充足準備。

當前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中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心,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要辦好自己的事,堅持底線思維,提高風險預見預判能力,嚴密防范各種風險挑戰。

在官方要求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背景下,從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到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再到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新年未至,一系列防范于未然的措施已然展開,直指中國發展過程中的部分風險點,并力圖通過拔除這些隱患,為來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奠定基礎。

2021年的“進度條”即將開啟。萬象更新之時,人們期待并相信,這些對中國經濟更加樂觀的理由,最終將“落地開花”,兌現為又一張扎實且亮眼的成績單。

(記者 王恩博)

關鍵詞: 中國經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