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中國經濟為何能迅速實現正增長?

德國《每日鏡報》網站12月7日發表記者卡拉·諾伊豪斯和貝內迪克特·福格特的述評文章,題為《為何中國經濟只在一年時間內就重回增長路線》,全文摘編如下:

在新冠疫情暴發大約一年后,中國控制了疫情,而世界上很多國家仍在同疫情作斗爭。

中國最近僅報告了幾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出現的病例大多和國外有關聯。天津暴發疫情與從德國進口的豬肉有關。據說在凍豬腿的包裝上檢測出了病毒痕跡。這些豬肉首先從德國進口到天津,然后從那里轉運到山東德州。天津有8人被感染,當地隨后對超過100萬人進行了大規模核酸檢測。

天津的例子表明:在某地發生新冠疫情后,當地會立即進行大規模檢測。

中國采取的隔離、戴口罩和測體溫等措施阻止了疫情擴散,相應的手機應用程序實現了精確的傳染鏈跟蹤。此外,嚴格的入境限制已經實施了數月,那些被允許進入該國的人被嚴格要求進行14天隔離。

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奢侈的問題:中國根本沒有足夠的集裝箱來運送美國人和歐洲人目前訂購的所有商品。特別是出口業務表現良好,據報道中國的集裝箱制造商正在加班加點工作。

甚至這還不夠。歐洲的零售商已經擔心,自己訂購的計算機、自行車和玩具不能在圣誕節前及時到貨。

中國11月出口同比增長了20%以上,這一數字遠遠超出了所有預期。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周浩對彭博社說:“就中國的前景而言,出口繁榮是今年最大的經濟驚喜之一。”

但中國國內業務也重新高速運轉。該國最大的在線零售商阿里巴巴和京東僅在“雙十一”購物節就售出了價值960億歐元(約合7594億元人民幣)的商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中國沒有實施第二次封鎖,這令中國經濟受益匪淺。

因此,中國將成為今年全球少數幾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之一。德國經濟將萎縮大約5%,但中國經濟卻將增長近2%。

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世界變得更加依賴中國。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布恩最近接受采訪時說:“當然,明年中國無疑將是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更大的力量。”

這意味著中國也可以比預期更快地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大國。

中國的快速復蘇也對德國產生了影響。例如,德國汽車制造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中國。歐洲和美國的新車銷量暴跌,但許多中國人卻在購買新車。

早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中國就已經是德國公司的重要銷售市場,但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情況。例如,戴姆勒目前在中國銷售的轎車和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占其銷售總量的36%。德國仍然從中受益,因為變速箱和發動機等重要部件是在德國制造,然后用船運往中國。

但這可能會隨著發展電動汽車的趨勢而改變:例如,將來電池是在中國生產。

最重要的是,中國剛剛與鄰國簽署了一項內容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那將降低亞太地區的關稅。

關鍵詞: 疫情 經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