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藍圖、新征程 全面建設成小康的經濟社會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要充分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主線,堅持黨的領導和市場化發展方向,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擴大開放,共同開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第一,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連續三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一舉改變了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二是消費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三是服務業比重大大提高,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增加。四是供需結構更加優化。五是實現包容性、普惠式增長。六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十四五”期間,要圍繞以上目標和特征,加快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第二,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將呈現出總體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高、可持續性增強的特點。一是供給與需求之間保持動態平衡,供給體系能隨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適應,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領需求,而需求側的變化也會比較順暢地傳導到供給側,兩者在動態調整中相互適應、相應平衡。二是各產業鏈上、中、下游之間協同性增強,要素流入流出自由、順暢、高效,特別是制造業與服務業加快融合,價值鏈不斷攀升。三是經濟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十四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將進一步提高在GDP中的比例,并進一步轉向經濟數字化,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將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新型基礎設施”,經濟增長的空間無比巨大。四是資源、環境、生態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更加適配,相互容納、長遠共存,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第三,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在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公平競爭、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及強化法治保障等七大方面進行了全面布置。今后一個時期,要進一步落實好這個文件,促使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為各類市場主體一展身手、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和制度條件。

第四,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是學習、模仿與引進,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的大量投入。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亮麗名片。據統計,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的占比已經達到36.2%。放眼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將緊緊抓住新科技革命帶來的難得的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新躍升。

第五,城市群、都市圈引領新型城鎮化發展。歷史上,我國一直是“鄉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數以億計的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一舉改變了個人命運和國家面貌。截至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60.6%,“城市中國”已初具規模。從國際經驗上看,我國距離高階段、成熟的城市化率尚有20—30個百分點,因此城鎮化仍然“人在中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我們要更加尊重要素集聚、自由流動的內在規律,將現在星羅棋布的各個城市,通過公路、鐵路、地鐵等聯成一體,大力推進“同城化”“一體化”,不斷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可攜帶性,形成效率更高、創新更活躍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第六,中等收入群體快速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78年,我國人均GDP僅為385元人民幣,2019年已經突破10000美元大關。經濟的高速發展造就了四億人左右的中等收入群體。但換個角度講,還有近10億中低收入群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要通過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教育水準、提高社會流動性、破除勞動力遷移障礙、鼓勵創新創業等一系列措施,為人盡其才、創新創業、充分就業創造條件,力爭在10年左右實現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使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分享我國經濟發展和繁榮的紅利,形成更加包容、更加穩定的社會結構。

第七,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我國國土廣袤,人口眾多,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差異明顯。目前,我國已將基本公共服務納入了國家保障范圍,基本實現了適齡兒童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的“全覆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要進一步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織密織細織牢社會安全網。特別是要適應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的趨勢,加快推進基礎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進一步彰顯社會保險共濟互助的內涵。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和遞延式商業養老保險,形成政府、企業、個人的“三支柱”養老體系。加快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提高義務教育的年限。進一步改革我國住房制度,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努力形成層次豐富、供需適配、流轉順暢的“雙軌制”住房供應體系。

第八,建成美麗中國。隨著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建設美麗中國已成基本國策。近年來,我國顯著加大了環境執法力度,加大了生態修復力度,大氣、土壤、水質已有明顯改善。客觀而言,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發展經濟的任務重,因此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張力將長期存在。要進一步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要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珍惜每一寸國土,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要按照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的要求,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要大幅提高生產綠色化程度,改變過去靠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換取物質財富的老路,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要以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為主滿足消費需求,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有負面影響的生活行為,早日建成美麗中國。

第九,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人口老齡化率已達到17.9%。據相關預測,21世紀前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在2025年左右達到3億,2035年左右超過4億,并在21世紀50年代中期接近5億。國際經驗表明,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將出現“一降一升”,即一國的生產率、創新力、消費規模顯著下降而養老、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壓力顯著上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充分認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規律和特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推進,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努力探索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經驗”。要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要調整生育政策,改革退休制度,努力提高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要努力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形成多元化養老服務和養老產品供給體系。要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我國人力資本的質量與水平。

第十,國際環境更加嚴峻復雜。世界已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地看,這一大變局是科技、經濟、社會、政治、軍事、國際關系等各條線索分頭發展,進而在2020年這一個特殊時點上的交匯。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在改變歷史走向的同時,也將深刻地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一些國際研究機構普遍認為,疫后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長期衰退的階段,其基本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和高負債,國際經濟重構不可避免。這些將極大地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需求和國際環境。辯證地看,這一充滿挑戰的過程也蘊藏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只要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市場化發展方向,堅持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統籌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就一定能轉危為機,育先機、開新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 馮俏彬 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教授)

關鍵詞: 小康 經濟 建設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