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在肯尼亞采訪期間,中文的“你好”“謝謝”是記者每天都能從當地人那里聽到的高頻詞。從機場工作人員到政府官員,再到蒙內鐵路的乘務員,學中文、說中文成為一種時尚。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的橋梁。據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肖珊介紹,近年來,隨著中肯兩國經貿、人文交流的不斷發展,肯尼亞人學習中文的需求不斷增長。孔院除了提供日常的漢語學歷教育外,還開設特殊漢語培訓班,為上萬名來自當地機場、海關、移民局、外交部的工作人員提供服務。

“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我愛你青松氣質,我愛你紅梅品格……”孔子學院學生希爾達·朱馬一襲紅裙,正在孔院大廳里排練歌曲《我愛你,中國》,字正腔圓的演唱吸引了不少聽眾。

民相親在于心相知。學習中文多年的魯卡卡·雅克布尤其陶醉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學中文時間越久,我就越喜歡中國文化”。

蒙內鐵路列車長哈里森·基曼曾在山東師范大學學中文,回國后參加蒙內鐵路公司的培訓,成為了一名列車長。他說,肯尼亞和中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都是互利共贏的。中企在肯尼亞投資建設,帶來很多就業機會。基曼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也對“一帶一路”建設在非洲的前景充滿期待。他表示,多年來,非洲人都有一個夢想,那便是用鐵路把非洲各國連接起來。而今,“一帶一路”正讓這個夢想變為現實。

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去年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表示,經濟上相互合作、政治上相互尊重是肯中合作的重要基礎。中國在中非合作中始終遵循著真實親誠理念,所有的支持與幫助都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肯尼亞執政黨朱比利黨總書記拉斐爾·圖朱接受采訪時深有體會地說:“中國與肯尼亞之間的經貿合作是完全平等、互利共贏的。而一些西方國家的貸款和援助總是有先決條件,這些條件往往脫離非洲國家的發展實際,因此會帶來文化與理念沖突。”

對中國的了解轉化為了對中國道路的高度認同。“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圖朱告訴記者,朱比利黨正在加強與中國共產黨的黨際交往,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經驗。

圖朱的秘書克里斯·庫比亞告訴記者:“下個月我就要去孔子學院學中文了。我們現在跟中國的交往越來越多,我得要比我的同事們搶先一步學會中文。”

關鍵詞: 民相親 心相知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