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保溫杯"如何讓中俄情感互動

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出差,入住當地的北京飯店,了解到兩個有趣的故事。一個是“衣帽間”,一個是“保溫杯”。聞之頗讓人深長思之。

先說衣帽間。

不管是白俄羅斯還是俄羅斯,當地人都有個基本禮儀——外套,進屋要寄存,就餐時要脫下。因為不了解、不習慣,同事早些年曾發生過一件“糗”事。一次參加新聞發布會,到晚了擔心遲到,進大樓便飛奔會議室,結果,她在前面跑,有人后面追,硬要她脫了外套,好不尷尬。

所以,當投資達1億美元的明斯克北京飯店開業時,“沒有衣帽間”的設計曾引起當地雇員和國外客人的一些不便。

發現這一問題后,中方管理者認為“這絕不是小事兒”,立即請來設計者修改方案,再造一個專用衣帽間。同時規定,中方員工要入鄉隨俗。

筆者特地去看了這個“擠出來”的衣帽間。說實話,因是后期改造的,略顯局促。但這個衣帽間的“從無到有”,卻著實俘獲了當地雇員和國外客人的心。很多人直言:國與國之間,有不同的文化、習俗乃至生活習慣,很正常。但中方管理者的主動改進,想方設法“變”出衣帽間,讓他們感受到了中國人尊重當地習慣、愿意融入當地的誠意。

如果說,“衣帽間”反映了中國人如何主動融入當地文化,“保溫杯”則相反,體現的是當地人接納中國習慣的反向度故事。

歐洲人喜喝瓶裝水,中國人則習慣開水熱茶。早些年,出境旅游的國人,怕自己的“中國胃”受不了,總有不怕麻煩自帶電熱水壺的。保溫杯儼然已成了中國中年人的標簽。

這習慣自然也隨主人出了國門。還拿明斯克北京飯店說吧,從中方經理到中資機構工作人員,差不多人手一個保溫杯。剛開始,有當地人把這當“東洋景”看,漸漸地,習以為常;有人品出了喝熱水的好處,還有人認為保溫杯比瓶裝水更環保更值得推廣。休息時,看中白員工聚在一起,邊聊天邊端著保溫杯自然地啜飲,那場景頗帶喜感,卻也莫名溫暖、其樂融融。

曾請教一位在海外開疆拓土數十年的大型國企老總,什么是中國企業“出海”最需要解決的困難。他脫口答道:是文化的交融、人心的貼近。他解釋,能否獲得當地人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友誼,結果大相徑庭。是朋友了,原本可多可少的服務,就會朝著高質量奔去。若合作中出現了一些不足、無法一步到位的問題,也更易獲得體諒、消除誤會。這種信任,不是有了巨額投資就能自動生成的,卻恰恰“長”在人與人交往交流的小細節上。

此話很值得咀嚼。現在的明斯克北京飯店,平均入住率在55%以上,其中70%的客人都不是中國人,這個成績在當地高檔酒店中相當耀眼。當然,功勞不能全歸于“衣帽間”,甚至它都算不上主要因素。但毫無疑問,這個細節觸碰到了當地人文化認同、情感相通的那個“點”,也成了最具傳播力的“形象代言”。

中國正在“一帶一路”上快速走向世界。無論是企業“走出去”,還是文化的海外傳播,可能都需要三個“動”:主動、互動與聯動。我們需要用衣帽間這樣的“主動”來釋放誠意,也期待保溫杯這樣的“互動”來增進友誼,最終,以雙方更好的“聯動”來創造佳績。

關鍵詞: 保溫杯 中年人 情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