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勝過中國制造是制度優勢?那中國制造反超了呢

近年來,“中國制造”頻頻成為國內一些人的“靶子”,他們攻擊“中國制造”是低端的代名詞,“粗制濫造”“山寨”,將之歸咎于制度,甚至歸咎于民族性、人性。在攻擊中,“德國制造”常常是那個拿來對比的“鄰居家的孩子”,有質量、有信譽,有工匠精神,體現了制度的優勢和民族的嚴謹性,等等。

不可否認,德國制造的確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在很多具體行業和領域,德國制造依然領先中國制造。但如果由此斷定“中國制造很差”就過分了。更何況,從整體來看,中國制造可以說強過德國制造。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早在2011年就超過了美國,是世界第一。中國還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僅僅在最近一段時間,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天、世界上第一臺光量子計算機誕生、C919首飛,更是充分體現了中國科技與工業水平的整體實力。

在多個技術領域,“德國制造”已被“中國制造”迎頭趕上。德國電腦只有西門子生產,但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幾乎為零,德國也無法生產自己的處理器,而中國的聯想已經占據國際市場冠軍寶座。家電領域,西門子和博世雖是德國不錯的品牌,但市場表現趨弱,中國海爾已經蟬聯世界家電冠軍企業八年。德國高鐵確實不算弱,但是目前的技術只能在氣候宜人的歐洲大平原上修高鐵,而中國高鐵已經能夠進軍西藏大雪山了,技術層面的差距比較明顯。航天科技方面,德國目前連載人航天都做不到,更別說載人登月和空間站了。客運方面,德國空客公司的發動機是英國提供的技術,就連德國引起為傲的汽車產業,在新能源產業的革命浪潮中,德國在電動技術方面已經落后于比亞迪太多了。

歐洲媒體2014年報道表示,在歐洲之外的出口市場里,德國的優勢漸漸式微,而中國出口力量日漸壯大,奪取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在日本和美國市場里,中國出口商品漸漸奪取了德國商品原有的市場份額,即便在化工、機械和控制系統等德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市場里,中國商品也步步緊逼。報告還表示,在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里,德國也未能成為領先的出口國。在巴西和印度,中國也在各個領域里從德國手中奪取了許多市場份額。而在俄羅斯最新公布的制造進口目錄中,中國對俄羅斯年出口的增幅達到了驚人的70.3%,相反德國制造則出現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也已經脫下“粗制濫造的外衣”。德國媒體表示,20年前,“中國制造”還不是“德國制造”的競爭對手,如今,中國產品的質量在許多領域已經成為德國的最大競爭者,比如機械制造、高鐵等,中國手機、電視機生產也領先世界。有德國居民表示,以前家里的“中國制造”很多,比如鞋子、衣服等,但都是來自中國的貼牌產品。現在,家里的“中國制造”更多,特別是電子產品,而且不少是中國品牌。

德國質量協會2016年公布的一份報告稱,“未來20年,‘中國制造’將超越‘德國制造’”。該協會對1214家德國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員工超過250人的受訪企業中,超過56%認為中國在20年內將在質量上迎頭趕上。輝少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正在作為世界大國而崛起,對此必然會引來不同的眼光。有的人會以欣喜的眼光注視,希望崛起之路走好;有的人會以狐疑的眼光審視,認為這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老故事;有的人則以敵意的目光警覺,企圖以各種理由或方式來遲滯這種崛起。無論如何,中國的大國崛起之路已經走了很長,現在終于看到了曙光!

關鍵詞: 中國制造 德國 優勢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