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營收再遭移動業務“拖后腿”。2月16日,聯想集團公布了2016/2017財年第三財季(2016年第四季度)的財報,該季度集團收入為121.69億美元,同比減少6%;凈利潤為9800萬美元,同比下滑67%。其中移動業務收入按年下跌23%。 PC仍是老大,多元化遇挫 聯想公布的財報顯示,PC業務仍是聯想最大的收入來源。第三財季其個人計算機和智能設備業務收入按年上升2%,為85.98億美元,在全球的市占率升至22.4%,創出新高,坐穩了全球老大的位置。 聯想全球個人電腦銷量同比增加2%至1570萬部,聯想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并錄得歷史新高,根據行業初步統計,在本財年第三季度,其全球個人電腦的市場份額同比上升0.8%至22.4%。 從財報看,聯想的移動業務依然難以擺脫下滑之勢,使得整個聯想集團的收入更加依賴PC和智能設備業務。根據財報,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的收入占集團整體收入約70%。 由于PC業務一直被業內稱為夕陽行業,聯想此前就提出多元化戰略,以降低主營業務依賴PC的風險。但業界認為,這一戰略效果并不明顯。 盡管聯想一直在走移動化,更是在手機業務進行了諸多調整,但從公布財報看,聯想集團業務收入依然依賴個人電腦等業務。對比前兩個財季,聯想PC等業務在集團中的占比并未下降,甚至還略有上升。 “不出意外手機業務年內扭虧” 另一方面,業界比較關心的聯想移動業務收入、數據中心業務均下滑。移動業務收入按年下跌23%至21.85億美元;數據中心業務收入按年減少20%至10.50億美元。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2017年初對媒體表示,“不出意外今年聯想手機將扭虧為盈”。 為了實現目標,聯想移動剛剛換將,就在2月,聯想剛剛宣布招來三星電子姜震擔任聯想副總裁,全面負責MBG(移動業務部門)中國業務的產品策略及產品管理。 在行業觀察家洪仕斌看來,聯想移動、手機業務的衰退主要在于沒有把握好戰略轉型節點,在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聯想旗下的品牌如Moto等很難發力。洪仕斌認為,如今已經呈現出寡頭競爭的態勢,聯想很難再有機會,但在物聯網領域,聯想還是有機會彎道超車的。 不過就目前而言,聯想要想在今年實現手機業務盈利,仍面臨較大困難。不過此前楊元慶表示,“聯想手機應該會在海外市場最先取得成績”。 - 觀點 聯想手機欠缺一款明星產品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彥飚表示,根據其研究的數據顯示,2016年2月至3月份聯想手機的銷量在國內市場排名還在前十名左右,但到12月份排名已經跌到第15名。 目前聯想手機處于品牌調整、管理團隊和運營團隊調整階段,國內的中興、華為、小米、樂視、酷派等與聯想在價位上面臨競爭的企業也都在調整中,聯想想保住第二梯隊的手機銷量競爭壓力還是挺大的。 現在聯想最欠缺的是一款明星產品,只有暢銷的明星產品才能決定市場格局和市場地位,聯想手機能否扭轉頹勢還要看新團隊下一步的布局。 新京報記者 陳彥旭 - 三問聯想 聯想手機:如何破局? 聯想的智能手機銷量在第三季度達到1500萬部,季比季增長7%。但在全球智能手機排名中,聯想手機不斷下滑,聯想手機換將、更改品牌戰略何時見效?聯想手機業務何時盈利? 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認為,聯想手機想要盈利很難,因為聯想手機的口碑在國內正在喪失競爭力。 聯想手機重整的方向,一是主打摩托羅拉品牌,二是重視國際市場。 2016年底,聯想宣布,已在全球增速最快的印度成為當地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據了解,聯想在國際市場一直主打摩托羅拉品牌,目前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應。 聯想電腦:還是支柱? 聯想電腦在業界老大的地位得到鞏固,其新推出的平板產品也得到國際不少關注。不過電腦被視為夕陽產業,聯想何時會確立新的支柱產業? 梁振鵬認為,PC業務是目前聯想賴以生存的業務,優勢很強,市場占有率很強,PC業務還是核心。而對于新的支柱產業,聯想還未找到。收入主要來自于PC,聯想希望像三星一樣提升移動業務收入,但移動業務不斷下滑,很難上升。聯想主要靠品牌塑造、廣告投放來贏得市場,在前沿技術的布局上落后于三星、華為。之前收購的thinkpad走對了,但聯想不能一直依賴這次收購。沒有技術研發基因,這是聯想從成立之時就面臨的問題。營銷推廣不能支撐公司的長遠發展。 國際布局:往何處去? 從目前來看,聯想中國區在整個業務中的比例越來越小,聯想已經是一家無可爭議的國際化公司。未來,中國區的地位會進一步下降嗎?聯想未來的競爭力在哪里? 從本季財報來看,中國區占聯想集團整體收入28%。而在2010年第一財季,中國區銷售額占比為48.7%。 梁振鵬認為,作為國際化公司,聯想國際化業務步伐加快,聯想未來對中國區的依賴將進一步降低。 - 科技i說 摩托羅拉品牌真的老了嗎? 與聯想一直倡導的多元化相悖的是,聯想集團的營收越來越倚重電腦業務。盡管聯想在移動業務上不斷調整,但從財報中看,移動業務收入下跌23%。 在手機業務不盡如人意的同時,聯想移動高層頻頻更迭。這一次,聯想要如何突圍?與當年收購IBM而在PC市場大獲全勝不同,收購Moto不再是拯救手機市場的萬能藥。 細觀聯想的手機業務,其收購Moto的路數,并對Moto Z模塊化手機寄予厚望,這與聯想在PC時代憑借收購IBM而征戰國際市場的路數如出一轍,但此次,市場沒有給出同樣的回饋。 首先,聯想在互聯網手機的布局晚了,決策延遲讓聯想在后期很難彎道超車。2014年12月,聯想發布互聯網電商品牌“樂檬”,主攻千元機市場。事實上,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已經以幾何級的速度滌蕩整個千元機市場。在接下來的布局中,聯想在2015年推出了ZUK品牌,并讓其獨立運營,2016年4月,又喊ZUK回家。可無論是否在聯想體系內,與OPPO主攻音樂、vivo主攻拍照,聯想在手機上的出擊都相形見絀,不夠驚艷,聯想手機一直難以找到自己的清晰定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聯想將很大希望寄托于Moto,并推出Moto Z等高端機型,希望在模塊化手機方面有所突破。然而,如今從手機銷量看,Moto這一洋品牌不再是打開市場的萬能鑰匙。 最近一度有消息傳出,聯想今后將整合品牌線,智能手機只保留Moto。讓人擔心的是,專注于Android操作系統的Moto一直以工藝設計取勝,這點對聯想有所幫助,但問題是,在互聯網原住民,在日趨年輕化的用戶心中,這個品牌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人會為Moto的情懷買單? 在筆者看來,當下的聯想要擺脫收購IBM成就聯想PC業務的路徑依賴,Moto不是拯救市場的萬能藥,未來的手機競爭格局中,用戶越來越個性化,PC端的經驗勢必不可復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