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03”大洋科考首秀創多項紀錄

歷時130天,航程1.5萬余海里,首次執行大洋科學調查任務的“向陽紅03”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第45航次科考任務,18日返回廈門。

此次大洋調查是國家海洋局組織的首個海洋環境全要素綜合考察航次,也是海洋三所首次組織實施的大洋科學考察任務。

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介紹,航次共分三個航段,在以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為重點任務的第一航段,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布放了綜合生態深水錨系潛標,這有助于獲取大洋深層海洋生態環境長期變化資料。

微塑料,即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也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

自2016年起,我國開始對近海微塑料進行監測。在第45航次中,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中東太平洋海域獲取海洋微塑料樣品。

“后期我們將在實驗室分析了解該海域海洋微塑料分布情況,進一步掌握微塑料的數量、種類和組成等特征,為推進國際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海洋環境管理提供基礎資料。”林輝說。

三臺水下滑翔機首次在位于東太平洋的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實現組網觀測。與以往CTD進行垂直剖面觀測不同,此次三臺水下滑翔機搭載三臺CTD,組網形成監測剖面,實現對深海大洋海洋生態環境的立體觀測,為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提供硬件保障。

林輝說,45航次科考任務多達9項內容,多項成果實現歷史性突破:首次利用深海微生物原位培養等手段,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和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區開展深海特殊功能微生物類群的富集培養與功能驗證實驗,推進深海微生物研究海底實驗平臺建設;首次在西太平洋中部和中東太平洋區域開展海洋放射性調查。

“掌握福島核泄漏特征核素在調查海域分布特征,將有助于深入評估福島核泄漏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利于完善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林輝說。

本航次也意味著“蛟龍探海”工程的環境監測專項步入執行階段。

關鍵詞: 向陽 大洋 紀錄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