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黃河清 胸懷黃土情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一生與土黃色有解不開的緣分。他致力于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研究,為了“黃河清”的夢想,在廣袤的大西北奉獻了大半個世紀。

如今,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10月11日,他——我國著名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朱顯謨卻“功成身退”,隨漫漫黃沙,永遠離開了我們。

理順土壤和植被的關系

“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造成了長期以來‘廣種薄收,薄收更廣種’,下游河堤‘越加越高,越高越險,越險越加’,‘河床愈高,斷流上溯愈快,歷時更長’的惡性循環。” 朱顯謨一直認為,治理黃河實質上是解決黃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他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這28個字有什么奇效?

“米、糧是重要作物,要種在有限的川、塬這樣的平地上;溝岔不能種糧食,但容易蓄水,適合種林、果;坬比坡更陡,二者都種不了經濟作物,那就種草、灌保持水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王益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黃土高原地形復雜,根據不同地形地貌配置植被,體現了朱顯謨協調環境和經濟發展、科學種植的立體生態觀。

“其實就是理順土壤和植被的關系。植被和土壤不協調,必然相互制約。”王益權說,朱顯謨在土壤的研究中特別強調植被的作用。

闡明土壤和生物的“糾葛”

前蘇聯著名土壤學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過程與風化過程同時同地進行的理論,曾經是指導中國學者進行土壤發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朱顯謨發現了威廉斯理論的局限性,其僅適于塊狀巖體上進行的與陸生生物進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階段。

“朱老在威廉斯理論的基礎上,重點強調了生物和土壤之間的相互關系:土壤養育了生物,生物滋潤了土壤,生物和土壤之間相互演替。”王益權介紹。

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朱顯謨對太白山巖生植物的演替和原始成土過程進行了系統研究。太白山是研究土壤的“風水寶地”。“下面有闊葉林,然后是混交林、針葉林、再往上有灌叢、草甸等,非常適合對土壤做比較研究。”王益權解釋,作為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太白山巨大的高山落差,使得氣候類型隨海拔升高呈連續的帶狀分布,植物分布也隨之形成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

朱顯謨首次把從巖生微生物到高等植物為止這一段的成土過程稱為原始成土過程,把由此形成的土壤稱為原始土壤。從而大膽推斷,沒有陸生生物的著生就沒有土壤的形成;反之,沒有土壤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沒有生物的進化和發展,更沒有人類的出現。“以生物為主導的有機物、生命體的加入,將土壤和石頭風化區別開來。”王益權說。

一生面朝黃土做研究的朱顯謨還提出了“塿土”的概念。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用黃土覆蓋動物糞便生產土糞、培養土壤,在黃土高原原始的褐土上形成的一層20到60厘米厚的新土壤。王益權認為,塿土概念的提出揭示了人為生產活動對土壤的作用過程和機理,見證了黃土地人的可持續發展智慧,是關中農業文明的歷史證據。

關鍵詞: 黃河 黃土 胸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