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大院大所”躍向發展高平臺

從一個不起眼應用學科,到派生出學科型公司,再引入市場化機制創建新型研發機構,并通過市場化方式引進學校成果二次開發,短短幾年,南京工業大學膜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就集聚了30多家科技型企業和多家聯合實驗室……

“我們學校20年前就鼓勵知識產權入股,創建學科性公司,把分配權給教授,充分調動了老師們做研究、做產業的積極性。”校長喬旭有感而發,南京工業大學在新型研發機構的道路上也越走越有信心。

一個靈活的體制產生的激蕩,讓更多的高校科研人員敢于投身科技成果產業化。僅2016年,南京共推動建設校企聯盟1274個,18所主要在寧高校就地轉化應用技術成果1864項。在推動高校院所創新資源向地方、向企業集聚這件事上,南京愈加發力。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表示,推動“兩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關鍵是用好市場和政府“兩只手”,打造充滿活力、更具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鏈,讓創新創業在南京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容易成功。

讓科學前沿貼近地方發展需求

每當路過南京奧體中心、長江四橋這些雄偉的建筑,東南大學科研院副院長張曉兵都倍感自豪。該校預應力研究成果,相繼在30多項重大工程中應用,解決了大跨徑結構技術難題,節鋼率大大提高。

“今年年初,我校推出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8條新舉措。”張曉兵說,為了消除科技成果轉化中成果方與企業間存在的“斷裂帶”,學校專門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增值工程團隊,對擬產業化的成果進行再加工,更便于成果轉化雙方無障礙“牽手”。

南京擁有53所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科教資源位居全國第三位;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一,每萬人研究生數量全國第二,兩院院士和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數量全國第三。

但是,靚麗的數據一面是驕傲,另一面是焦慮。近年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進入攻堅期,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創新驅動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守著科教資源“富礦”的南京,本應“近水樓臺先得月”,可結果常常是“無可奈何追香去”。

“創新發展對南京來講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因為南京的優勢特別明顯。”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說,推進“兩落地、一融合”是南京推動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必然選擇。南京在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新型研發機構培育等方面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面臨新的發展要求和激烈的城市競爭,南京必須有效破解與在寧高校融合發展方面的深層次問題,使高校的創新源頭和支撐保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切實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近年來,南京以科技體制綜合改革為突破口,堅持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先后出臺“科技九條”“創業七策”、市“36”條等政策措施,通過不斷豐富科技創新制度供給,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支持科技創業創新的政策鏈,極大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些政策條條都是真金白銀,以先行先試、敢闖敢試的大膽突破和改革,對阻礙科技創業的種種制度瓶頸作出巨大的跨越,部分先行先試經驗甚至在國家相關法規、政策中得到吸收體現和推廣應用。

圍繞特色產業集聚創新力量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腦科學研究院、地球探測工程中心、極端性能信息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超構材料重點實驗室……

最近,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入選“雙一流”大學后,南京大學即開始布局建設一批重點研發機構,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等前沿科技領域,進行協同攻關。而這些領域與南京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緊密結合。

“2016年度省教育廳統計的科技服務江蘇9項指標中,我校有7項位列全省高校第一。東大30%本科生、40%研究生畢業后均留在南京,校地互動合作更是成效顯著。”同樣是“雙一流”大學,對于下一步的“落地融合”,東南大學黨委書記易紅給出的關鍵詞是“共贏”。

他說,作為技術支撐單位,東大與南京國電南自、奧聯汽車等企業合作,獲33項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立項。下一步的科研重點工作包括重大工程結構耐久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健康大數據重大基礎設施和人工智能領域新型科研機構籌建以及與江北、江寧合作等方面的合作。

南京市科委主任張新年告訴記者,為推動校地融合發展,他們專門建立了校地合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技術轉移中心評估制度,聘請18位高校科技處處長、科研院分管院長為南京市技術專員,按照科技成果與產學研合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開展技術轉移服務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在寧轉化與產業化。

圍繞產業創新需求,目前全市建設的國家和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17家和328家,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分別為31家和60家,領先于國內同類城市。其中,位于南京江寧區的未來網絡研究院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16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項目之一。

得益于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南京目前已形成一批全國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如智能電網和軌道交通產業整體實力位居全國首位,新型顯示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二,以臺積電、紫光集團等項目為代表的集成電路產業高地初步形成。

雙創沃土為放飛夢想送來東風

南京大學化學系的在校本科生程宇豪,開發出國內外首創的“自供氧光動力療法”,有望在癌癥治療上取代放、化療。他在學校的支持下,正準備將自己的“金點子”轉化為現實產品。記者了解到,南大校內外共54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園,去年已實現孵化項目50個,融資5420萬元。

“在眾創空間里,只要你有創業想法,無論跟你的專業是否相關,我們都提供資金2萬元-200萬元不等,不求任何回報。”南大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古公亮介紹說。今年1—7月,南京共培育青年大學生創業3530人。

而為了鼓勵教師將成果作價入股企業,從2004年獎勵完成人70%不斷提升至2012年的90%并沿用至今——南京工業大學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上一直都是大手筆。南工大黨委書記芮鴻巖介紹,“十二五”期間,共有300多項成果得到轉化,其中三分之一在寧轉化。全校教師參股、控股了100多家學科型公司,銷售收入超300億元。接下來,南工大將打造“硅谷與斯坦福”發展模式,建設創業學院、產業學院,為產業發展輸送高端人才。

“企業的核心部門是‘實驗室’,實驗室樓下就是生產車間。”在南京東山國際企業研發園內,走進江蘇德林環保技術有限公司,接待記者的洪陵成不僅是公司負責人,還是河海大學教授、水質監測領域專家,他感慨,科研成果接受市場最直接的檢驗,更好地促進了技術研發,他研發的水質大腸桿菌在線分析儀今年即將上市銷售。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雙創的浪潮中,投身創新創業的不僅有教師和學生,還有一批“老戲骨”,以先聲藥業、中科煜宸為代表行業骨干企業依托技術和市場優勢,紛紛創立專業孵化器。

金屬3D打印裝備、機器人自動化裝備、智能激光制造……走進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術有限公司,各種最新科技產品令人目不暇接。成立僅3年,今年產值就有望接近3億元,實現“從無到有”的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公司還兼有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產業化孵化基地的功能,目前已成功孵化40家企業。

近年來,南京先后出臺“321”人才計劃,“創業南京”英才計劃,推出26條人才新政,從資金支持、載體扶持、科技金融、創業培育等方面給予全流程支持與服務。共引進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3752名,培養科技創業家254名,集聚348名“千人計劃”專家來寧創業。

關鍵詞: 大院 牽手 平臺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