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技術活也要下基層
 “中國制造2025”自兩年前提出,在各地的積極推行中,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深入生產環節,“身臨其境”地發揮作用。擁有設備和制造技術的工業企業正在與擁有新科技的互聯網公司正向互動,互聯網技術做到了真正落地車間。

  作為掌握云計算、大數據的實踐者,互聯網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做出了新嘗試,樹立了新一輪工作方法的典范。以阿里云為例,項目直接相關的程序員離開了辦公桌,真正走到工業企業的車間,向車間師傅請教工業制造的流程、規則,做到為大數據的智能分析找到切合的痛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下基層,往往體現在領導干部的工作中,幫助干部了解群眾實際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檢驗工作實效。下基層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也能夠找到符合基層實際、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毫無疑問,在過去的近30年里,下基層是干部工作行之有效的辦法。而現在,這一成功的方法論正在由更多行業采用,工作方式靈活、更敢于創新的互聯網公司成為這一波浪潮里的排頭兵。

  互聯網公司下基層要干什么?

  首先,下基層意味著能了解更多行業的專業知識,擁有第一手資料?;ヂ摼W公司的技術不再局限于滿足單純的線上需求,正在與越來越多的線下行業產生火花。工業、醫療、環境……人工智能技術在這些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隔行如隔山,作為牽線程序代碼與業務實際的程序員,也面臨了新的職業挑戰,原本的互聯網技術知識,遠遠無法滿足他們對這些行業的理解。

  其次,下基層意味著能大大縮短得到解決辦法的時間,盡快拿出實招。缺乏第一手的現場資料,僅靠伏案工作,本質上與盲人摸象沒有太大的區別,看不到全局就無法了解全貌。以工業為例,以日計算,工業環節每天產生TB級的海量數據,工作方式的錯誤將導致每一個關鍵環節的晚一步實現,最終導致整個實現過程的滯后,浪費人力物力和時間。

  波士頓咨詢曾指出,以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為代表的工業4.0新技術將為中國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帶去15-25%的提升,額外創造附加值4-6萬億元。

  得益于不斷擴大的云計算產業規模,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周邊效應也在不斷擴大。除工業領域外,還將有更多的行業從新技術中獲利,而隨著互聯網企業轉向下基層的工作方式,從技術到生產成果的最后一公里也將被快速打通。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