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強化硬件建設 辦學條件更“優”

冬日暖陽下,新田縣大坪塘鎮銀塘小學,干凈整的運動場上,孩子們跟著老師的手勢,敲著鼓、唱著歌。提質改造前,銀塘小學由于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學生流失嚴重。經過優化提質后,學校煥然一新,學生開始陸續“回流”。

2019年10月,永州市率先在全省開展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試點,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全市1150個農村教學點優化整合為549個,每年減少各項經常支出5800余萬元,新田改革試點經驗入選《湖南基層改革探索100例》,永州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

強化硬件建設,辦學條件更“優”

永州緊緊圍繞“布局合理、資源優化、質量提高、師生安全、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目標,全面改善農村教學點辦學條件。

合理規劃布局。采取“合理停辦一批、科學合并一批、優化改建一批”三個一批思路,優化農村教學點布局。2019年以來,停辦教學點601個,分流學生3844人,結余教師663人;停辦教學點改建成公辦幼兒園63所。

完善配套設施。全面落實“兩類學校”建設政策,完善農村教學點校舍、食堂、廁所、運動場、體藝、圖書、教學設施等辦學功能配套。加強農村教學點“五小工程”(教師小食堂、小澡堂、小活動室、小閱覽室、小菜園)建設,保障教師安心工作、舒心生活。2019年以來,全市投入資金1.22億元,提質改造農村教學點402所,全部建成標準化教學點。

推進網絡聯校。全面提升農村教學點教育信息化水,全市所有農村教學點實現互聯網、“班班通”全覆蓋,建成網絡聯校378個,搭建優質學校與農村教學點“同步課堂”“專遞課堂”,讓農村孩子同步享受城區優質教育資源。

強化教學管理,教育質量更“高”

永州切實把提升農村教學點教育質量作為辦好鄉村教育的重點,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創新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鄉鎮中心校管理教學點制度,將教學點管理納入鄉鎮中心校管理體系,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設計、統一教學進度,實現作息時間、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三個同步”。

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推動集團化辦學,實施優質學校與農村教學點結對幫扶,形成學校發展共同體。充分發揮幫扶學校、集團學校的優秀教師資源,通過到農村教學點走教送課、評課備課等教研活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創新校本課程。因地制宜利用鄉土文化特色,開設女書、長鼓、舞獅舞龍、武術、漁鼓等校本課程,豐富校園文化。全市61所示范樣板教學點均開設了1個以上校本課程。

強化師資隊伍,教學力量更“強”

永州多措并舉補充農村教學點教師,提升教師業務素質,保障教師待遇,確保“引得進、教得好、留得住”。

拓寬補充渠道,讓教師“引得進”。通過定向培養、特崗計劃、公開招聘等方式補充教師到農村教學點,同時將其編制放在城區學校或鄉鎮中心校,工作3-5年后可安排到城區學校任教。比如,新田縣每年安排2名公費師范生到農村教學點,在教師招聘時安排15個計劃名額用于農村教學點。

注重培養培訓,讓教師“教得好”。選派縣級以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名師和中高級教師到農村教學點支教幫扶,選拔農村教學點年輕教師到城區學校跟班學,提升農村教學點教師業務能力。加大農村教學點教師培訓力度,確保每3年對所有教學點教師實行一個周期的輪訓。

健全激勵政策,讓教師“留得住”。加大農村教學點教師補助力度,提高多項待遇。比如,寧遠、江華等縣區農村教學點教師,享受比城區學校老師每月多1000至2300元不等的補貼,在職稱評審、評先評優上向教學點教師傾斜。

強化學生關愛,就學保障更“好”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結合黨史學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全力優化教育服務,增強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

解決上學交通之憂。所有行政村開通校車,條件允許的鄉鎮開通農村公交。對因農村教學點停辦合并,改乘校車上下學的學生增加的乘車費用,采取財政補助一部分、學校公用經費資助一部分、社會捐贈幫扶一部分的辦法解決。

解決生活照顧之憂。接收停辦教學點分流學生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全面實施保育員制度,為寄宿的一至二年級學生配備專職保育員。全面落實營養改善計劃,確保學生吃得飽、吃得好。

解決環境適應之憂。對停辦教學點分流到中心校就讀的學生,每人安排一名校級領導、一名教師、一名學生結對輔導,幫助其盡快融入新學校。鼓勵鄉鎮、村(居)委會充分利用閑置校舍,整合民政、文體廣旅等部門資源,創辦留守兒童之家236個,解決外出務工家長后顧之憂。(李 青 凌 銘)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