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之間,踏上講臺已經22個年頭,一路走來,很多曲折。
以教參為綱的蹩腳工匠
大學畢業之后,我被分配到一所農村普通高中教歷史。執教之初,奉教參為圭臬,不敢越雷池半步。備課時手拿一本教學參考書,幾乎每次都是依樣畫葫蘆,十分快捷,一個晚上就可以搞定幾個星期的教案。而后在上課之前只需琢磨一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過渡,并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調動學生的情緒。此外,我在導入新課環節頗舍得花力氣,后來還寫了一篇題為《如何從導入新課中激發學生的興趣》的論文(其實只是單純的經驗總結),獲得了市三等獎。我沾沾自喜,暗自覺得自己很聰明,很適合當教師。現在看來,我當時完全是在舍本逐末。
總而言之,當時的我就如一個蹩腳的工匠一般,教學只是墨守成規。現在想來,我當時的課堂教學受到學生歡迎,無非是因為自己在大學里看了不少雜書,因此在講課過程中經常能穿插一些逸聞趣事,課堂氣氛還不至于沉悶。雖不上層次,但總算有些趣味。20年前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與其他板著面孔的歷史教師相比,我占據了一些優勢。現在互聯網上知識、課例豐富,年輕教師若想課堂妙趣橫生,只需備課時打開電腦多花點兒時間搜索一些信息,便可無憂。
這種模式到高三復習之時,便告失敗。第一輪復習時還有教材、教參可依托,尚能按部就班、勉強湊合。第二輪復習則基本無本可依,需要自己整合拓展。這時,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入理解之弊端便充分暴露并極度放大。一時之間,我頓覺黔驢技窮、江郎才盡,唯有生搬硬套一些教學雜志上的復習思路,再輔以“題海戰術”被動應付。如此一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更累,趣味全無,苦不堪言。
反思:痛苦中尋找路徑
經過最初三年的教學積淀,尤其是高三一年的慘痛教訓,迫使我思考:學習歷史的意義何在?歷史教學的真諦是什么?評價一堂歷史課又有哪些標準……這些貌似“老掉牙”且一度被我漠視的問題,常常縈繞心頭,讓我感到無比真實而且十分迫切地想去解決。
白天備課的過程中,我在琢磨;夜深人靜之時,我在叩問自己……后來,我將歷史教學初步歸結為十六個字——“傳知解惑,增見廣識,培養能力,學會做人”。簡而言之,就是在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歷史知識和培養一定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如何學會做人。類似的話語雖然早已有人說過,但只有自己悟出之后方能真正體會其中的深意,頗有種喜不自勝的感覺。于是,教學中逐漸找到了一點兒感覺,有了一些底氣。同樣的內容,原來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時已漸漸上升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在這一階段,我深刻地理解了一句話:痛苦是成長的最好途徑。只有在痛苦中,人們才會拼盡全力尋求解救之策。而一旦若有所思、豁然開朗之時,便是質變之際。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后,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了反思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
多元促進,良性成長
2004年9月,我調入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這次工作環境的變動,給我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變原來的獨自摸索模式為多元發展模式,從而走向良性成長。
剛調入衢州二中時,我就有幸參加了浙江省高中歷史優質課比賽。初出茅廬的我,選擇了一些平時頗有素材積累的內容,希望在初次亮相中展現出自己的風采。精心準備之后,我滿懷信心地在教研組內上了一節公開課。在教學中,我幾乎不加甄別地把所有材料都一股腦兒地展現出來。整整一節課,自己講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絕,學生應接不暇、眼花繚亂。
評課之時,我受到教研組內眾位師長的猛烈“炮轟”,最突出的便是材料的取舍問題。因為穿插了太多與本課主旨無甚關聯的材料,致使課堂結構十分臃腫,嚴重破壞了課堂的內在邏輯之美,看似生動活潑、揮灑自如,實則信口開河、離題萬里、不得要領……
自我感覺良好的我,剎那間似乎被一瓢冷水澆了個透心涼。但正是這種看似毫不留情的點評,如醍醐灌頂般一語驚醒夢中人。痛定思痛,我真正領會了課堂教學的第一要義在于把住教學之魂。只有以此為標準取舍材料,方能駕輕就熟,開合自如。否則,遇到稍有價值之材料便不忍割棄,反而會破壞整體之美,甚至嚴重背離主旨,得不償失。短短一兩周,對我而言卻恍如隔世。因為,經歷這一小段非常時期的特殊磨煉之后,我的課堂教學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讀書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但無論風霜雨雪,幾十年一直堅持主動閱讀的教師并不多見。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還算比較喜歡看書,也看了不少書: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柏楊的《中國人史綱》、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呂思勉的《中國通史》、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等等。大師們以如椽巨筆,勾勒出一幅幅宏大而又清晰的歷史畫面,使人“神入歷史”之同時,真切地感受到何謂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問題。透過他們的真知灼見,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專業閱讀,反觀自己,才發覺以前自己看書太雜、太淺、太俗,大抵屬于一種消遣性的閱讀,至于專業研究則根本無從談起。
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隨著對歷史學科認識的加深,我越來越強烈地覺得自己在博大精深的歷史學科面前真的是一無所知。但正是因為一無所知,所以要奮力求知……從這個角度說,無知促我成長。
(作者胡欣紅單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
- 抓整改 提標準 縣住建局全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2022-01-15
- 破防了!這家山東科技企業的暖心行動2022-01-15
- 臨潼區:多措并舉助力農業復工復產2022-01-15
- “這個嘉賓思路厲害”,市消保委委員張兆安做客《海波熱線》特別節目2022-01-15
- 福州市副市長、公安局長王錫章帶隊到莆田市公安局考察調研疫情防控工作2022-01-15
- 合肥這家知名書店,新年再出發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