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后,成都工業學院科技處處長張世憑總愛沿著校園北側的圍墻來回走上幾圈,時而用手在空中比畫,時而放緩腳步沉思。
這堵圍墻外,聚集了諸如英特爾、聯想、普洛斯等一大批大型企業。按照今年初成都工業學院與成都市郫都區政府簽訂的校地合作協議,這堵圍墻將在不久后被推倒,建成圍繞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的“環成都工業學院知識經濟圈”,校園與街區、企業深度融合。
張世憑憧憬著:“未來,這里將建成產業學院、企業孵化器,吸引高新企業入駐,教師進修學習不再困難,學生實習實踐不出校門,科研成果轉化有了著落……”
事實上,作為四川首批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展改革試點單位,從2015年開始成都工業學院在“根植地方,魂在應用”實現深度轉型發展的思路下,從束縛發展的機制體制障礙“破土”,推倒陳規的“圍墻”,將改革鋪向教學科研全過程。
教師科研有企業“專項”
學校建筑環境工程系教師邱誠目前正為自己的專項忙得不可開交,2017年他申報的《污水高蛋白磷元素的取出》項目,因選題源于企業,成果要為企業生產服務,所以特別突出應用導向。邱誠需要經常到企業對接,為了測試不同環境下的試驗效果,他甚至幾上高原。
成都工業學院創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舉辦的第一所實業學校,2012年升格為以電子機械為主要特色的本科學院。升本之初,學院面臨著極為尷尬的境遇:比科研,上有研究型高校和“老牌”本科學校;比操作,下有高職高專,特別是特色鮮明的國家示范高職。處在夾縫中,上下為難,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只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才能實現‘彎道超車’。”校長嚴余松說,四川省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持續推進,讓學校的改革發展找到了重心和著力點。就科研來說,學校提出大力推進應用科研,研究主題和內容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企業現實問題,科研評估上,更加重視成果的實際效用。
可不少企業認為“學院派”科研周期長、見效慢、實效不突出,不放心把項目和資金拿出來。一些教師也認為,橫向課題時間緊、任務重,且需承擔經濟責任,即便企業有項目也不敢接。
為了解決企業“不放心”、教師“不敢接”的難題,從2017年起,成都工業學院專門設立企業專項項目。由學校層面主動對接,了解企業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并列入校級科研項目清單。項目前期經費由學校承擔,企業可根據研究成果價值選擇是否繼續支持該項目,科研成果由學校和企業聯合考察驗收。
企業專項的設立,讓成都工業學院應用科研邁出實質性一步。2017年,學校共發布企業專項36項,教師申報踴躍,共收到36名教師的38份申報書,最終立項31項。
張世憑告訴記者,企業專項僅僅是該校下決心推動應用科研的一個側面。循著“跳出項目做服務”的理念,成都工業學院立足實業和行業的傳統,引導教師面向地方需求,解決企業、行業實際問題。目前學校組建圍繞產業鏈、企業群的跨院(系)、跨學科的應用型協同創新團隊,與地方、企業聯合建設無人機應用、農村水環境治理、工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等7個科研平臺。
學生實踐有“專周”“專班”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大三學生尤晨嘯最近正忙著創業,2016年他組織一撥同學成立了機器人協會,3年來,他們依托專業課學習,在機械智能制造、機器人教育等領域都取得突出成果,多項發明取得國家專利。
課程設置與行業發展不脫節,課程實施更注重運用實踐,是成都工業學院實現人才培養向應用轉型的重要目標。2015年以來,學校以專業改革為突破口,建立應用導向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全面推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任務驅動式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在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傳統基礎課程通過慕課等形式開展,實踐課占課時總量比例提高到38%以上。”學科專業建設評建處處長王小蘭說,學校投入專項經費進行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聯手企業打造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在線學習平臺,形成了新的融合性學習形態;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大大增加第二課堂學分、實踐課時、創新創業課時、考取專業技能合格證書的比例。
現在,為學生拓展實踐平臺,聯系實習單位已經成為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李可為工作的“重頭”。在成都工業學院,每個月都有一個“專業實踐周”,實驗室、操作間24小時開放,學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印證所學知識,甚至可以參與教師“專項”課題;學生進入大四,學院便成立“專業實踐班”,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專業實習。
“與傳統‘頂崗實習’不同,‘專班’實習早在學生入校之初便已經寫進他們的培養計劃之中,學生將按照工程師培養標準,進行全崗位輪訓,每個環節都有考核標準和學分要求,上一個崗位考核不合格,下一個崗位就不接收。”李可為說,從“專周”到“專班”構成了一個系統性的學生實踐課程體系,學生通過“簡單”到“復雜”、“局部”到“整體”、“校內”到“校外”的系列專業實踐,極大提升了知識的應用能力。
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宋鳴欣喜地告訴記者,過去學生東拼西湊畢業論文,如今絕大多數學生的畢業設計來源于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有的學生還把“專班”實踐中發現的企業生產難題變成了自己的研究課題。
只有“立地生根”才有發展
在嚴余松看來,地方高校要切實承擔起教育的支撐引領作用,必須打破“單兵作戰”的困境,向產教深度融合、校企聯動上轉移,在創新發展平臺建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和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及科教融合、協同創新方面積極探索、主動改革。
但在現實中,高校與地方、產業的融合發展并不順利。今年四川省兩會上,一些大學校長針對“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這一議題表示,高校歡欣鼓舞推倒“圍墻”,敞開校門,可地方和企業“不接招”,一個巴掌拍不響。
“對一所以工科為主的應用型高校來說,能否擁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與實踐平臺,決定學校的發展高度。”王小蘭說,學校沒有能力建設這樣一批平臺,借助社會資源成為必然。
今年5月初,四川省教育廳和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簽訂“廳委共建”成都工業學院協議。四川省副省長彭宇行表示:“這是四川電子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簽署的第一份合作協議,標志著工業部門全面介入學校共建,全力打造產教結合‘四川樣板’,塑造我國應用型高校建設‘四川名牌’。”
近兩年,“合作共建”在成都工業學院是一個高頻熱門詞匯。據統計,從2015年到今年3月,與學校正式簽訂合作協議的單位和企業達114家。
王小蘭說,為高效利用有限資源,學校不斷調整和增設應用型本科專業,重點打造機械、電子信息、計算機3個專業集群,一來可以互用科研實踐平臺,二來提升對四川省先進制造業領域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學校事先摸底調查企業發展需求,與教師科研和學生實踐需求進行深度“對接”,努力實現“校企雙贏”“校地雙贏”,所以“共建”成為了常態。
眼下,學校正積極聯合成都市啟動了“環工業學院知識經濟圈校地共建”項目,計劃到2019年建成以“一院(郫都電子信息產業學院)、一園(電子信息產業園)+多點”為特征的圍繞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的知識經濟圈,形成校地深度協作共建、工業學院校區和郫都街區融合發展的總體格局。
“轉型發展是高校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特別是學校所處區域環境的對焦、調適過程,只有‘立地生根’,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嚴余松說。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長三角日報】紹興原市委書記馬衛光,任杭州市政協黨組書記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區發布關于在外人員返鄉有關事項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長春中院首次適用二審民事案件獨任制審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檢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辦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著最深的愛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實現訴訟費繳退費“線上辦” 傳統線下繳退費功能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響西安部分區縣蔬菜滯銷,亟需各方助力解決2022-01-15
- 恩施州6個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2億元2022-01-15
- 【15號用】3崗招聘若干人!45歲以下可報!五險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國際科技合作助推湖南優勢領域提升國際競爭力2022-01-15
- 延安城區新增車位3100個 有效破解停車難2022-01-15
- 鴻星爾克入選2021年“誠信之星”!2022-01-15
- 菏澤農商行新興支行開展包片行政村信貸產品推介活動2022-01-15
- 鞏義市:黨員“雙報到”進社區 為民服務“不打烊”2022-01-15
- 廣東珠海1月15日新報告1例本土確診病例2022-01-15
- 大降價!阜陽即將啟動2022-01-15
- 北京專報丨國家衛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續發展,西安疫情進入收尾階段2022-01-15
- 陜西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人員 落實后續7天居家健康監測措施2022-01-15
- 信陽消防聯合多部門 開展應急實戰演練2022-01-15
- 城西區:“紅色存折”讓社區志愿服務更有溫度2022-01-15
- 乘動車忘帶身份證 可開電子證明2022-01-15
- 陜西組建2400人的省級醫療團隊 支援本土確診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長 長沙清水塘北辰小學孩子“牽手”湘西娃2022-01-15
- 抓整改 提標準 縣住建局全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2022-01-15
- 破防了!這家山東科技企業的暖心行動2022-01-15
- 臨潼區:多措并舉助力農業復工復產2022-01-15
- “這個嘉賓思路厲害”,市消保委委員張兆安做客《海波熱線》特別節目2022-01-15
- 福州市副市長、公安局長王錫章帶隊到莆田市公安局考察調研疫情防控工作2022-01-15
- 合肥這家知名書店,新年再出發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