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課堂:佐料雖好也需適量

課堂形式是手段,最終要為教學效果服務。若因“佐料”過多而吃不好“正餐”,“混合式”課堂便顯得華而不實了。

近日,一條條清華大學“組合數學”課堂上飄過的彈幕,成了臺上臺下師生的目光聚焦點。吐槽、疑問、插科打諢,彈幕的內容五花八門,每每這時講課中的馬昱春教授會稍微頓一下,就彈幕來解疑答惑,抑或也調侃上兩句,引來一陣哄笑聲。據報道,除了發彈幕,學生還可通過“雨課堂”手機端學習平臺預習課件、在線進行課堂實時測試、討論等。

與傳統的“滿堂灌”式課堂不同,“混合式”課堂打破了高校課堂的舊有形態,覆蓋了課前、課堂、課后環節,將線上線下教學融為一體,實現了師生實時互動,正逐步占領95后高校課堂。

“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個性化、交互性、創造性等特點,在解決高校課堂出勤率不高、學生積極性不強等問題上,發揮了一定作用。在學生多是“低頭族”的課堂現狀下,與其讓課堂與手機“為敵”,不如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借手機搭起師生對話的橋梁。可以看到,不論是及時提問還是隨時“吐槽”,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都為高校課堂帶去了更多活力,課堂不再是老師“自說自話”的獨角戲,而是學生思想碰撞的“大熔爐”。課堂活起來了,“抬頭率”增加了,大學課堂的“人頭率”自然也就上去了。用教學形式創新的方式帶來學生注意力和興趣的回歸,無疑是“混合式”課堂的絕妙之處。

此外,“混合式”課堂也是高校教師積極求變、探索轉型的新嘗試。在知識獲取渠道多元化的今天,互聯網無時不刻地“搬運”著課堂,在線教育填平了傳統教學方式的鴻溝,課堂不再是知識獲得的唯一方式。加之高校學生思維活躍,墨守陳規的教學方式已然難以達到開闊學生眼界、拓寬教學思路的課堂效果,不被學生“選擇”的課堂必然被淘汰,高校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然而,“彈幕叢生”的“混合式”課堂雖妙趣橫生,卻也難逃信息冗余的窠臼。過多教學場域之外的邊緣信息充斥課堂,不僅分散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還可能擠壓教學內容,影響教學效果。“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新生為高校課堂改革打開了新出口,但依然有著許多疑問等待解決,例如:如何安排好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比例,實現互動的最佳效果;如何組織好課堂,將學生注意力集中于教學內容而非冗余信息;如何評價“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成果;如何提高教師把控新型課堂的能力……課堂形式是手段,最終要為教學效果服務。若因“佐料”過多而吃不好“正餐”,“混合式”課堂便顯得華而不實了。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科學技術和教育思想觀念革新結合的共同產物,如何用好新技術,讓科技最大效率助力教學,是關鍵所在。課堂的“混合”絕不是硬件的簡單拼湊,而是教學理念和方式的重組。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永恒的主體,構建新型課堂當從“人”入手。信息化課堂之中,教師僅僅“站好三尺講臺”已遠遠不夠,提升教師對“混合式”課堂的認識與理解,強化教師的互動意識及信息化教學能力,真正讓技術為己所用,為教學目的服務,在今日愈發重要。教師能夠主動把控高交互性的課堂,才可能真正實現觀點碰撞、思想啟發。

歸根結底,新型課堂的最終目的還在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合理利用新技術,巧妙構建新課堂,在多樣化的形勢下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才是“混合式”課堂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 佐料 課堂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