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如何精細化整治

2020年到了,您家門口又將有哪些新變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制訂實施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由核心區向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和其他區的建成區延伸,打造200條示范背街小巷。

如何精細化?經歷了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后,北京的小街小巷小胡同將以“達標、精治、維護”為標準,再次升級。達標的,要雕琢得更加精致;沒有達標的,要力促達標。

過去三年,全市共對3000余條背街小巷進行了整治提升,東城區草場四條、新鮮胡同,西城區里仁東街、鐵鳥胡同,通州區果園路等一批街巷集中連片梯次亮相。

“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其實最初是從拆除違建開始的。經過三年的整治,整個城市的面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未來三年還會有什么變化更值得期待?”市人大代表、東城區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竹桿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鄭紅強說起了自己身邊的例子。原來,他所工作的街道,就有一條經過整治后徹底“變臉”的胡同——新鮮胡同。新鮮胡同可不一般,胡同中的新鮮胡同小學,曾是文化名人李敖的母校;慈禧的娘家桂公府也坐落于這條胡同中。

與過去粗放型的整治不同,新鮮胡同的整治不僅僅是拆違,在建設的過程中,率先引入了規劃設計,同時注重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底蘊。整治之前,首先引入責任規劃師來為胡同進行設計,文化墻、浮雕等文化元素將胡同的歷史影像展現在市民面前。在外立面整修的過程中,不是采取簡單“貼皮子”的方式來修復,而是采用了老磚、老瓦、老工藝,盡可能把胡同原貌展現出來。通過停車治理,新鮮胡同被打造成了“不停車胡同”,站在胡同口望去,只見綠樹中夾著一條幽靜的胡同,讓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時候,老北京風貌一覽無余。

背街小巷整潔了、美觀了、通暢了,市民的要求也更高了。鄭紅強說,新鮮胡同的整治提升經驗值得推廣。過去三年,整治主要圍繞街巷進行,形成了一批達標街巷。下一步,應當將整治向縱深發展,讓整治提升進院、進小區、進樓。與此同時,整治要更加精細化,并與歷史文化積淀相結合。比如,胡同內或是樓房區的口袋花園,可以嘗試增設一些京味文化元素,將老北京過去的生活場景以浮雕、墻畫或是雕塑等形式表現出來;每個樓門還可以布置老照片墻等裝飾。讓老百姓不僅進了胡同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進了院、進了小區也要眼前一亮。(本報記者 張楠 王天淇)

關鍵詞: 背街小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