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大代表助力老舊小區升級

多年來,老舊小區一直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缺少可供居民上下樓的電梯,停車位不足,架空線如同蜘蛛網一般雜亂無序等。在人大代表的持續推動下,老樓加裝電梯終于在去年實現了“零的突破”。截至去年年底,已開工459部、運行274部。老舊小區正悄然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樣本

首個老舊小區

室外電梯驗收

2017年6月12日,對于居住在東城區和平里一區4號樓的老人們來說,無異于節日一般。就在這一天,一部緊挨著樓體但又能夠獨立承重的室外電梯正式通過驗收、投入使用。這也成為全市第一個通過驗收、投入使用的老舊小區增設電梯試點。

這次為這棟5層老樓設計的電梯是一種獨特的“半層停靠”式電梯。電梯安裝負責人表示,安裝電梯的老樓1962年建成,沒有設計陽臺,也沒有電梯井,因此沒辦法安裝平層入戶的直達電梯,只能設計“半層停靠”式電梯。居民從一樓的入口處步入電梯后,在2.5層或者4.5層的樓梯休息平臺設站,再步行半層回到自己家中。

受到資金籌措難的影響,老樓加裝電梯多年來一直未能找到突破口。去年,老樓加裝電梯終于實現了“零的突破”。居民紛紛稱贊這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做的好事、實事,是人大代表反映居民訴求的生動體現。許多住在較高樓層的老年人實現了多年來下樓的夢想。記者了解到,今年本市還擬將加裝電梯列為重要民生實事工程,開工400部以上,完成200部以上。

起因

代表提出議案推動老舊小區改造

早在去年召開的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上,198位代表提出了涉及老舊小區方面的議案10件,經大會主席團決定合并為一項“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議案。

在這些議案中,代表們一共提出了41項建議。段淑珍、潘利群、高子程等代表提出,開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要以優化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居住質量為核心,拆除違法建設、清理地下空間,對騰退的小區公共空間和資源建設居民公共服務設施等;郭要斌、楊立新、宋文月等代表詳細調研了全市老舊小區居民需求,在增設電梯、補建停車位、架空線入地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豐臺區豐儀家園、萬源西里社區、蓮花池西里6號院、東城區胡家園小區、和平里一區4號樓……去年5月以來,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城建環保委委員和議案領銜代表,圍繞改造完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增設電梯、補建停車位、完善養老文體和便民服務設施等內容,先后開展15次視察調研活動,深入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等地多個老舊小區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聽取市政府相關部門綜合改造工作推進情況、區街屬地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委員和議案領銜代表的意見建議。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舊小區改造逐漸由單項改造轉變為綜合改造、由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由政府包辦轉變為政府主導的公共治理、由市級主導轉變為屬地為主。

結合議案辦理,市政府在城六區和城市副中心選擇10個小區作為新階段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試點,并納入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試點項目共76棟樓、43萬平方米、居民5600多戶。改造內容采用“菜單式”,根據居民意愿確定,重點是增設電梯和補建停車位。《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2017—2020年)》應運而生,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還被編入了新一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

進展

吸引科技創新企業參與改造

去年11月,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在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完善居民服務功能工作情況時表示,市政府已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作為專項工作、重點民生實事,持續推進。從今年起,將面向全市逐步擴大整治項目,讓整治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其中,為摸清全市老舊小區底數,將對老舊小區住宅樓房節能效果和居民需求進行全面排查核實。在簡易住宅樓騰退方面,在規劃條件允許的地區,采取拆除重建模式;規劃條件不允許的地區,擬采用保障對保障方式外遷人口,拆除后騰退土地用于留白增綠、補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在2017年完成200部電梯的基礎上,逐年增加,力爭2020年實現增設電梯1000部以上。用好“代建租用”、產權單位或集體出資、業主自籌自建三種模式,加大增設電梯推進力度。各市政專業公司將管線改移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同時,大力推進、完善爬樓代步器方案,供老舊小區居民在確定改造方案時選擇。盡快出臺增設電梯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政府支持政策和有關工作程序。鼓勵科技創新,采取購買服務或者政府補貼的方式,吸引科技創新企業參與上下樓設施以及老舊小區其他改造內容的方式創新。

而為了實現老舊小區“長治久安”,綜合整治后,可以通過“先嘗后買”等方式,將專業化物業服務引入老舊小區,培養居民對物業服務的付費意識,逐步提高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實現由“準物業”管理向專業化物業管理轉型。

關鍵詞: 人大代表 北京 小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