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地”模式終結 北京土地市場熱度明顯下降
 3月底起土地密集出讓,不僅“限房價、競地價”,還競自持面積,房企利潤空間壓縮,拿地空間平抑

  業內表示,本輪土地供應中有大量自住房用地,對于后期平抑房價有明顯作用。

  自2014年起,北京土地市場就變得有如烈火烹油一般,高價地層出不窮,房企爭相在土地市場上豪擲資金。樓市火熱和土地供應稀缺,使得房企普遍患上了“土地饑渴”癥。因此每逢市場上優質宅地出讓,就會引得眾多房企拼搶。不過,這樣的局面在今年3月份有了很大改觀,最近幾個月來,北京土地市場上房企已經變得理性很多,強力調控之下,很少再見到高價地出現。

  利潤壓縮,拿地熱情減退

  “在去年‘新政’剛推出時,土地市場其實還延續了很長一段熱度。”克而瑞分析師崔秀程回憶表示,當時掛出來的幾宗優質地塊依然吸引了不少開發商,到了今年初,房山和平谷的兩地塊就雙雙觸及競價上限和自持地塊上限。

  當時業內有聲音認為,土地市場已不再理性,很多房企拿地都沒有去計算成本。“新政之下,其實大家都沒想好怎么做產品,而是先把地拿了再說。”一位機構分析師指出,北京土地市場在去年底出現開發商搶地,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去年全年市場的火爆,開發商對于2017年市場預期普遍較高,因此積極拿地補貨。

  北京土地市場真正的轉折是在今年3月。從3月底開始,市場上密集供應的土地都帶上了去年延續下來的“新政”屬性。其中絕大多數住宅用地都沿用了“限房價、競地價”這一模式,并且部分用地還采用競自持面積等附加條件。

  “從三月底開始,在北京‘樓市調控’新政和土地嚴苛出讓條件的‘組合拳’打壓下,土地市場的熱度才開始明顯下降。因為大部分房企拿地還是要追求利潤,在嚴苛的拿地條件進一步擠壓之下,尤其是劃定了未來售價后,房企能夠非常清晰預估利潤空間,自然也就不會去賭后市預期。”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透露。

  該人士表示,當然也有一些房企會因為追求品牌效益等原因在京拿地,比如河南正商就曾在今年上半年的北京土地市場頻頻露面,直到4月底以接近銷售限價的價格拿下了豐臺和順義地塊才宣告罷手。事實上,在4月份出讓的不少“限房價、競地價”地塊中,房企的拿地樓面價都已經逼近商品房的銷售限價。

  后市預期轉冷,重啟觀望

  而3月以來的土地出讓情況也意味著,開發商對土地的“搶食”模式也已基本結束。

  這源于開發商們赫然發現,相比往年,今年出讓的土地中除了自住房,大多是“限銷售均價”以及“最高銷售限價”的地塊。因此除個別熱點地塊外,大多數土地并未出現太過夸張的土地溢價。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總結表示,從今年的二三月開始,房企拿地心態就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競自持面積觸頂,還要競高規格建設方案,而現在甚至連溢價率上限都觸及不了。”

  她分析認為,這主要是由于綜合調控所致。對于開發商們來說,此前他們為了完成業績指標而不惜成本囤地,而今年,開發商在政策限制之下,利潤空間已基本被鎖死、融資環境也不樂觀,雖然上半年的業績大多比較漂亮,但下半年前景難料。因此房企投資拿地的沖動也相較去年有所平抑。

  “現在地價已經很高,但房價不可能出現暴漲,預計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調控會繼續加強。所以融創從去年10月之后就已經停止拿地,今年也不會在公開市場拿地,還是以并購為主。”也許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在今年3月份融創業績發布會上,融創集團董事長孫宏斌如是說。

  實際上,眼下不少開發商的心態確實如孫宏斌所說。新政后土地首拍時大多數房企還是觀望為主。當時一宗位于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地塊以15.8億元的總價成交,溢價率39.8%,折合樓面價17162元/平方米。而同日出讓的一宗密云地塊,溢價率也不足36%。

  剛需供應將提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住宅用地的遇冷相比,商業地塊更是迎來了直線降溫。隨著北京樓市調控過程中對商辦類項目的調控加強,商服類地塊出讓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在去年宅地出讓較少的情況下,有大量的商業用地依舊受到房企熱捧。但在商辦類項目遭遇強力調控后,開發商對于商業地塊的熱情有了明顯下降,房山長陽和順義高麗營等商業地塊均低溢價成交。

  一上市房企品牌負責人表示:“對房地產來說,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土地政策,從去年‘9·30’新政開始,國家就已經釋放了明顯的政策信號。而今年‘3·26’新政對商辦類產品嚴格的限購政策,也基本上杜絕了未來商業用地去做‘商住’兩用的產品。更何況,出讓條件中還附帶有自持年限,在重重限定下,我們就算想要去拿地做項目,也還要考慮資金壓力和項目回報周期等等問題,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去和其他有意向的企業無限制地競價。”

  而上半年大量的“限房價、競地價”和自住房地塊入市,將會對未來的市場供應和價格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大量自住房和限價商品房入市會提高中低端產品比重,將改變中高端產品為主的市場格局。”郭毅分析認為,這種情況就基本限定了房產項目無法通過其他方式(如捆綁精裝)向市場銷售,對于開發商來說,他們的利潤率空間就會變得有限起來,更多地還需要靠此前沒有限定條件的項目來實現利潤。

  而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則表示:“北京這一輪土地供應結構中有大量的自住房,這一類住房對于平抑房價作用明顯。同時,土地市場的供應結構發生變化,對于產品開發和銷售結構也是有積極影響的。這有助于一些剛需購房者選房,并且防范了炒作房價現象的出現,對于穩定住房也有積極作用。”

  ■ 數據解讀

  37宗地出讓緩解“土地饑渴”

  與“限價”類的措施相輔相成,供地量的增加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房企的“土地饑渴”。今年上半年北京土地公開出讓經營性用地37宗,規劃建筑面積426.63萬平方米。對比去年北京全年28宗的經營性用地成交記錄,今年北京明顯加大了土地供應,尤其是住宅用地的供應。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住宅用地成交23宗,規劃建筑面積284.99萬平方米,同比大幅增長321.88%。而去年全年僅出讓13宗宅地,規劃建筑面積219.93萬平方米。

  “今年上半年,北京土地成交額已經達到1006億。”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從目前已經掛牌的土地來看,預計未來還會有大概600多億的供應,兩項疊加就是1600多億。如果后續土地繼續按照目前的趨勢供給的話,今年北京土地市場的成交額將很快突破2000億。這應該是北京房地產市場‘加法’調控的一個表現。”(采寫/攝影 記者 陳禹銘)

關鍵詞: 土地市場 北京 熱度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