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商扎堆成居民樓違建主力 小區底商泛濫誰來管?

“開墻打洞”被封堵后,部分商戶調轉“門臉”,引導老主顧們進到小區樓內消費。在大規模整治的西便門外大街,記者一個月內連續三次探訪,發現幾十家臨街門店的“墻洞”都已堵住,但一些商戶在居民樓里照常經營。有跡象顯示,在臨街商鋪經營嚴格受限后,涌進小區的“底商”正在增加。但目前絕大部分小區底商都處于工商、稅務等執法部門的“監管真空”,小區物業也普遍對底商擾民、違建圈地的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后門變大門 樓內經營奇招多

從西便門外大街往南走,曾經從居民樓里“凸”出來的商鋪均已清除,樓體恢復了原貌,外面圍著鐵柵欄,人行道變得寬敞整潔。不過,一些商鋪卻露出“蛛絲馬跡”:窗戶上標著“正常營業”的大字,有的還配上紅色箭頭,指向小區側門。

順著線路指引進入西便門外大街西里小區,5號樓就有兩家美發店和一家煙酒店。這些門店都在居民樓一層,一家美發店甚至在單元門兩側都豎起了廣告燈箱,門口的空地上曬了一排毛巾,兩名工作人員坐在門口,有人進門時就會招攬生意。

美發店的店長透露,店鋪開了十多年,大門以前一直沖著街面,“墻洞”堵住后就把原先居民樓里的后門變成了大門。煙酒店則在“墻洞”堵住后改為“窗口購物”。不過,隨著臨街柵欄搭建完成,窗口售賣不得不變成樓內經營。

“看著單元門成了美發店的招牌,總覺得心里別扭。外面永遠曬著一溜兒毛巾,不時還有車來卸貨,占用了大家遛彎的公共空間。”一位小區居民反映。

在其他被整治的街道,類似情況不少。轉為樓內經營的商鋪,為了招攬顧客各出奇招:有的派專人守候引導,有的將窗戶改成步入式小門,甚至還有小賣部隔著綠化帶用滑輪掛著籃子繼續售賣的案例。

底商扎堆 成居民樓違建主力

開墻打洞的商鋪被封堵,但小區里的餐飲、花店、培訓機構等幾乎不受影響,甚至還不斷有新開業者加入。

“這些小店不屬于開墻打洞的范圍,可是餐桌擺在外面,一到飯點兒人就特多,垃圾遍地,弄得環境特別差。”家住朝陽的林先生向記者反映。

林先生居住的小區在國貿地區建國路邊上,是一棟13層的居民樓。因為地理位置極好,不少商戶都“鉆”進小區做起了底商生意。別看這兒只是個臨街的老小區,空地兒不多,里面可是“別有洞天”:驢肉火燒、桂林米粉、牛肉板面……光是餐飲店鋪就有三四家,還有售賣飲料水果的露天攤位、賣煎餅的餐車、花店、中醫診所等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附近寫字樓密集,中午很多人來這兒吃飯。因為價格實惠,周圍的施工隊也常來。”林先生說,餐飲油煙污染讓樓上的居民苦不堪言。

新建小區也同樣深受底商困擾。在朝陽大悅城斜對面的青年匯佳園,幾乎每棟居民樓一層都被底商填滿,燒烤店、超市、健身房、咖啡廳、早教所、書屋、洗衣店等十幾種業態聚集,商戶總量至少有40多個。

正在小區遛彎的李阿姨告訴記者,這些底商流動性較大,每次換商戶就會裝修,居民不堪其擾。小區里的燒烤店還占用樓前道路擺桌子,煙熏火燎,多次投訴物業也不管。

而在國美第一城小區,底商更成為違建圈地的“主力軍”。記者注意到,每棟居民樓都存在一層商戶侵占公共空間的情形。收斂一點的,擴建出二三十平方米的狹長房間,囂張的則支起圍擋大興土木,蓋上百平方米的違建大工程,或者將門前數十平方米的綠地堂而皇之圈起來成為自家花園。

規范缺失 民房多屬無照經營

記者了解到,上述底商只有少部分是真正的商業地產,絕大部分是住宅違規變更為經營用途。尤其侵占綠地、改變房屋結構的,都屬于不折不扣的“違建”。

在北京很多新建小區,一樓住宅不容易賣出去,開發商就將其作為商業配套租售,這使得底商呈泛濫之勢,早已從臨街住宅蔓延至非臨街住宅。這些深藏在小區里的底商,也往往成為無照經營的高發區。

底商應該符合哪些設計規范?經營范圍應該有何限制?現有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規定。“一樓全是商戶,小區能清凈嗎?人員混雜,安全性也沒保障。”多位購房人對底商扎堆兒表示擔憂。

目前,對小區商業有一定約束力的法規是《大氣污染防治法》。這部全國性法規明確,禁止在居民住宅樓、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以及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項目。但其他可能擾民的住宅樓商業經營行為,基本就靠物業公司來管。而一旦物業不作為,甚至與商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居民就陷入投訴無門的境地。

針對居民最反感的住宅經營餐飲問題,市食藥監管部門表示,民房從事餐飲服務、食品銷售的多數為無照無證經營,應依法取締。

關鍵詞: 底商 居民樓 主力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