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防控需提升前瞻性:既要做好“治已病” 更要著力“治未病”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表示,繼續穩妥有序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壓實各方責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業內人士表示,防風險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外部風險依然嚴峻,國內經濟金融發展仍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金融風險點多面廣,對維護金融穩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應進一步做好常態化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既要做好“治已病”,更要著力“治未病”。

防風險制度建設有力推進

今年以來,中國金融體系保持穩健運行,在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取得了新的階段性成果。比如,宏觀杠桿率持續過快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各類高風險機構得到有序處置、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監管得到加強、影子銀行持續收斂、重點領域信用風險得到穩妥化解以及金融秩序得到全面清理整頓等。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繼續有力推進,不斷補齊監管制度短板。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了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發布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統籌金融基礎設施監管。在房地產領域,制定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推出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特別是針對平臺經濟、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監管部門秉持支持民營經濟、互聯網經濟和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理念,逐步健全標本兼治的長效機制。今年10月,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國際清算銀行(BIS)監管大型科技公司國際會議上介紹,中國持續彌補監管制度的“短板”,陸續出臺了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措施。相關舉措集中體現為三條監管實踐:一是金融業作為特許行業,必須持牌經營。二是建立適當的防火墻,避免金融風險跨部門、跨行業傳播。三是斷開金融信息和商業信息之間的不當連接,防止“數據-網絡效應-金融業務”的閉環效應產生壟斷。

促進金融行業回歸本源

近期個別大型房企風險暴露引發金融市場投資者擔憂,部分境內房地產公司發行的離岸債券、股票等也受到波及。監管部門果斷出手,及時遏制了風險跨市場傳導,但這也再次表明,金融風險仍然點多面廣,防風險是一場持久戰。

《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1)》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外部風險依然嚴峻,國內經濟金融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存量風險尚未完全出清,金融體系脆弱性依然存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進入常態化階段。

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日前強調,要深入整治各類違法違規金融行為,密切監測、排查重點領域風險點,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透明度,規范市場發展秩序,促進金融行業回歸本源。

銀保監會日前表示,按照“一行一策”“一地一策”原則,加快高風險機構處置。加大對違法違規股東懲處力度。積極應對不良資產集中反彈。嚴防高風險影子銀行死灰復燃。深入整治保險市場亂象。依法規范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研究遏制非法金融活動的長效機制,推動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落地實施。

《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1)》提出,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好常態化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持續抓好風險防范化解工作,遏制各類風險反彈回潮。健全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提升風險防控前瞻性。聚焦機制建設,不斷提高有效防控金融風險能力。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業自身抗風險能力。“要提升金融風險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動性,既要做好‘治已病’,更要著力于‘治未病’,統籌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報告強調。(彭揚)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