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支持工具如何影響流動性:相當于變相降息降準嗎?

中國網財經11月10日訊(記者李春暉)市場預期已久的碳減排支持工具在8日出爐。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以精準直達的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疑問:市場是否將迎來新一輪流動性的注入?甚至相當于一次“變相降準降息”?

按照央行的公告,碳減排支持工具采取“先貸后借”的“報銷”模式。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的各類企業一視同仁提供碳減排貸款,貸款利率應與同期限檔次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大致持平。金融機構向重點領域發放碳減排貸款后,可向人民銀行申請資金支持。人民銀行按貸款本金的60%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

從上述設定來看,碳減排支持工具具備再貸款特征。但在目前的再貸款政策工具中,1年期MLF利率為2.95%,支小支農再貸款利率為2.25%,只有扶貧再貸款和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才低至1.75%。

“這說明在央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碳減排資金成本方面,這次的政策支持力度確實很大。”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稱。

目前1年期LPR為3.85%,通過碳減排支持工具,金融機構將保有2.1個百分點左右的利差。較低成本的資金以及較為可觀的利差,成為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推出碳減排工具相當于一次“變相降息”的原因。

不過,不同于再貸款“1:1比例報銷”,碳減排支持工具“只報銷60%”。王青表示,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商業銀行盲目沖量,強調“風險自擔”;同時也意味著銀行的碳減排資金來源成本并非1.75%。他算了一筆賬:假設銀行發放相關貸款的其它40%資金來源于MLF,則綜合資金成本將為1.75%*60%+2.95%*40%=2.23%,與支小支農再貸款利率基本相當。

另外,本次碳減排支持工具并未明確規定總量規模。此前市場曾經有預期認為,碳減排工具操作總量可能會達到萬億——這相當于一次全面降準釋放的資金總量。

分析人士認為,對于碳減排支持工具未提出總量規模,不能理解為“上不封頂”。

按照央行的表述,初期的碳減排重點領域范圍突出“小而精”,重點支持正處于發展起步階段,但促進碳減排的空間較大,給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帶來顯著碳減排效應的行業。

招商證券研發中心聯席首席宏觀分析師羅云峰認為,這說明央行在碳減排支持工具設計時,重視“見成效”與“有節制”,反映出央行在工具推出初期仍較為審慎,防止其成為“大水漫灌”新的渠道。

另外,目前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對象暫定為全國性金融機構,并非向所有銀行推行。同時,金融機構向人民銀行申請碳減排支持工具時,需提供碳減排項目相關貸款的碳減排數據,并承諾對公眾披露相關信息。央行將會同相關部門,通過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核查等多種方式,核實驗證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真實性。

“此項工具啟動之初,銀行還需要一個相關貸款項目評估審批能力建設過程,而且企業申請相關貸款也有一定門檻。”王青表示,“短期內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恐難以大規模投放。”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也認為,今年四季度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體量不大,估計在2000億至3000億元。“鑒于該工具體量不大,貨幣投放效果有限,我們認為年內仍有可能有一次降準。”他稱。

王青表示,碳減排政策工具的推出,不能認為是一次“變相降息降準”。年底前后降準的可能性也不會因這項政策工具的推出而完全排除。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